僧寮便坐卧,触目兴何穷。
庭竹留斜日,瓶花怯晚风。
分无依宝社,心已脱尘笼。
回首人间世,枯荣一梦中。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歷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十二卷。 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天宁晚集》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郭印。这首诗描绘了僧寮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脱和对人生浮华的思考。
诗中描述了僧寮中的景色,僧侣们静坐或躺卧,令人心生遐想。庭院里的竹子倾斜着投下斜斜的阳光,花瓶中的花儿似乎害怕微风,显得胆怯。这些景象勾勒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诗人通过描述僧寮的景象,寄托了自己对尘世的超脱之情。他提到了“依宝社”,意指不再依附于物质的追求,内心已经远离了尘埃的困扰。诗人的心境已经超脱平凡,摆脱了尘世的束缚。
最后两句“回首人间世,枯荣一梦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他回首望去,发现人间的荣辱成败都如同一场梦境,虚幻而短暂。这种对人生虚幻性的感悟,展现出诗人对于世俗荣华的淡然态度和对超越世俗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人生虚幻的认知。它以深邃的意境和含蓄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超脱尘世的宁静和对人生的思考。
自余衔哀归,不与人事接。两至此饭僧,华宇何晔晔。大士邀我铭,吾学愧涉猎。强述殊不高,下笔曾未惬。岂意烦镌刊,有似虫镂叶。徒将珉石蠹,柱坏亦已辄。又不虞後人,讥诮喙嗫嗫。今我将还朝,方丈一登蹑。岭竹与岩花,所植皆妥帖。罗列森翠戈,次第笑朱颊。乃知化平等,此意
去时数点雨,归时数片雪。雨雪两不多,山路双清绝。
彩凤穿花啄石苔,玉窗琼户紫烟开。山人不说罗浮梦,却忆玄都观里来。
海棠阴下小徘徊,屐齿深深一径苔。忽听铜钲花外近,园丁说是主人来。
我闻方外士,见面照人明。笔幻岁寒友,琴弹太古声。侯门知遇重,真馆笑谈清。茗碗聊相对,清风两腋生。
通身是眼,不见自己。欲见自己,频掣驴耳。通身是手,不解著鞭。白牛懒惰,空打车辕。通身是佛,顶戴弥陀。头上安头,笑杀涪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