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而下贵公卿,近世风波走利名。
借问天津桥下水,当时湍急作何声。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隋唐而下贵公卿,
近世风波走利名。
借问天津桥下水,
当时湍急作何声。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天津桥下的水流声,抒发了邵雍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事沧桑的感慨。他提到了隋唐以来的贵族公卿们,以及近代的风风雨雨、名利场上的奔波和纷争,然后通过问桥下水流的声音,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追问和对历史的反思。
赏析:
1. 历史感慨:诗人通过提到隋唐贵族公卿和近代的风波,展现了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的感慨。这种历史感慨是一种对时代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时代的认识。
2. 天津桥下的水声:诗人借问天津桥下的水流声,意在通过自然景物传达诗人的心境和对历史的思考。水流声可能代表着岁月的流转和变迁,也可能象征着人事的起伏和沧桑。通过这种意象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追问和对人生的思考。
3. 简洁而意味深长:这首诗词只有四句,语言简洁明快,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通过短短的几句诗句,诗人成功地表达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共鸣。
总的来说,《天津感事二十六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沧桑,通过天津桥下的水声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这首诗词意境深远,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展现了邵雍独特的诗词才华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离堂徒宴语,行子但悲辛。虽是还家路,终为陇上人。先秋雪已满,近夏草初新。唯有闻羌笛,梅花曲里春。
雨晴山色静堆蓝,桥外人家分两三。缘岸北,远溪南,片片闲云趁落帆。
烟火心肠咏不真,风流娇贵却无尘。何须更问花仙姓,便是扁舟共载人。
不把一言裨万乘,祇叉双手揖三公。
日昳小雨不至晡,雨虽未足凉有余。细泉泠泠咽幽窦,清风策策惊高梧。笠泽老翁病苏醒,欣然起理西斋书。十年灯前手自校,行间颠倒黄与朱。区区朴学老自信,要与万卷归林庐。尔来世俗喜变古,凿空饰诈无根株。愀然抚几三太息,力薄抱恨何由祛?兰台漆书非己责,且为签縢除蠹鱼。
休官罢任已闲居,林苑园亭兴有余。对酒最宜花藻发,邀欢不厌柳条初。低腰醉舞垂绯袖,击筑讴歌任褐裾。宁用管弦来合杂,自亲松竹且清虚。飞觥酒到须先酌,赋咏成诗不住书。借问商山贤四皓,不知此后更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