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边草色长芊芊,陌上行人自往还。
渌水欲净不得净,春风未放柳条闲。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是宋代哲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堤边草色长芊芊,
陌上行人自往还。
渌水欲净不得净,
春风未放柳条闲。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天津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描绘了堤边草色长得茂盛而娇嫩,陌上行人来来往往。渌水虽然希望变得清澈,但却始终难以洗净,春风也还未能使柳条摆动起来。这些景物的描绘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赏析:
1. 简洁的描写:诗词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天津的景色,通过对堤边的草色和陌上行人的描写,展现了繁华的场景和人们的热闹往来,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天津的生动氛围。
2. 对比的手法:诗中通过对渌水和春风的对比,表达了无法洗净的渌水与未到来的春风之间的矛盾。这种对比强调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3. 深意的思考:虽然诗词表面上描绘了天津的景色,但其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作者通过景物的描绘,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人们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这种思考使得诗词超越了景物描写的层面,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总体而言,邵雍的《天津感事二十六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天津的景色,通过景物的转换和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活变化的思考。这首诗词引发人们对于生活意义和追求的思考,展示了邵雍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哲学思想。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山中事事胜人间,莫怪山翁喜入山。才说出山心不喜,又将身世堕尘寰。
節令坚冰始,民風古意淳。星行窮少皡,正歲述咸秦。俗禮嫌端拜,頭風强裏巾。紅泥爐畔酒,從此卜亲鄰。
壮游车辙遍天涯,晚落农桑不自知。许国虽坚身遽老,读书未倦眼先衰。云深岭路樵归晚,雨细江亭渡发迟。一事犹堪慰孤寂,锦囊倾倒有新诗。
山色溪流共蔚蓝,此中有句为谁参。老蛟喷雾舒还敛,依旧搀空碧玉簪。
别恨长长欢计短。疏钟促漏真堪怨。此会此情都未半。星初转。鸾琴凤乐匆匆卷。河鼓无言西北盼。香蛾有恨东南远。脉脉横波珠泪满。归心乱。离肠便逐星桥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