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事多今不见,兴亡时去止堪哀。
诸观今日长安道。
抵暮行人犹往来。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字尧夫。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苏门山下,筑室苏门山百源上读书,学者称百源先生。与周敦颐、程颐、程颢齐名,以治《易》、先天象数之学着称。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爲生。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爲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祐中赐謚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爲第二十一卷。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是宋代文学家邵雍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宠辱事多今不见,
兴亡时去止堪哀。
诸观今日长安道,
抵暮行人犹往来。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天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宠辱、兴亡等事物易逝性的感慨。作者通过观察长安道上的行人来传达这种感慨,暗示着人们的生活与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凝练的形象展示了邵雍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慨。首两句“宠辱事多今不见,兴亡时去止堪哀。”表达了人生中宠辱与兴亡的多变和无常,暗示着人们对于过去的宠辱与兴亡已成过眼云烟,令人感叹不已。
接下来的两句“诸观今日长安道,抵暮行人犹往来。”通过描写长安道上行人来表达作者对历史和人生流转的思考。长安道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干道,代表了历史的长河。行人在长安道上往来穿梭,象征着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的行走。抵暮行人犹往来,则表明即使时光流转,人们的生活依然如常。这种对于历史和生活的观察,使得作者对于宠辱兴亡的感慨更加深刻。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深思。它提醒人们珍惜当下,同时也提醒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思考自己的位置和意义。这种对于宠辱兴亡的感慨和对于历史变迁的思考,展示了邵雍作为一位哲学家和文学家的深邃思考和洞察力。
白帝夔州万古城,全蜀东门下祖控。瞿唐滟澦势崭绝,赤甲白盐光澒洞。峡雨关云朝莫征,烟叶水花洲渚共。少陵冥寞减光辉,山川草木今谁讽。明知风物待组织,可笑可笑浪潮弄。逸亭野老泛舟来,迥立苍茫游览纵。旋提燕拂呵物象,试吐清音激鸾凤。江头一见晁广文,客裹倡酬无乃奉。
溪船莫嫌迮,船迮始相宜。两桨行何驶,重滩过不知。荒村寇相县,破屋屈平祠。不耐新愁得,啼猿挂冷枝。
捣玉扬珠万户,e124眉高髻千峰。佳辰清寿黑头公,老稚扶携欢动。借问优游黄倚,何如强健夔龙。斝舡一棹百分空,浇泼胸中云梦。
竹迳殊疏欠补栽,兰芽欲吐未全开。初暄乍冷飞犹倦,一蝶新从底处来。
紫阳宫女捧丹砂,王母令过汉帝家。春风不肯停仙驭,却向蓬莱看杏花。
为文通绝境,从宦及良辰。洛下知名早,腰边结绶新。且倾浮菊酒,聊拂染衣尘。独恨沧波侣,秋来别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