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名士富仙才,追步东乡遂不回。
丹井自深桐暗老,祠宫长在鹤频来。
岩边桂树攀仍倚,洞口桃花落复开。
惆怅霓裳太平事,一函真跡锁昭台。
徐铉(九一七~九九二),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早岁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又与弟锴并称“二徐”。仕南唐,累官至吏部尚书。入宋,爲太子率更令。太宗太平兴国初,直学士院。八年(九八三),出爲右散骑常侍,迁左常侍。淳化二年(九九一),以庐州女僧道安诬陷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三年,卒于邠州,年七十六。着有文集三十卷,又有《稽神录》(一说出于门客蒯亮之手)、《质疑论》等。《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徐铉诗今存七卷,见于三十卷本《徐公文集》(一名《骑省集》)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二一、卷二二。今以《四部丛刊》影印清黄丕烈校宋本(《徐公文集》三十卷)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骑省集》三十卷,简称四库本)、《四部备要》排印宋明州本(《骑省集》三十卷,简称备要本)、徐乃昌影宋重刊本(《徐公文集》三十卷,简称徐本),参校《全唐诗》(中华书局排印本)、《玉壶清话》(中华书局排印本)所收诗。并从《东轩笔录》(中华书局排印本)等录得集外诗,编附卷末。
《题紫阳观》是唐代徐铉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以富仙才的南朝名士为主题,表达了对逝去的时光和辉煌文化的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
紫阳观上有一首诗
南朝名士才华出众
追求东乡途中迷失
深深地陷入了迷途
丹井早已深不可测
桐树枯朽,已然苍老
祠宫矗立,鹤频频来
岩边的桂树攀爬倚靠
洞口的桃花落下又开
令人感到无限惆怅
霓裳太平的年代已逝
真迹被锁在昭台上
诗意和赏析:
《题紫阳观》描绘了一个陷入迷途的南朝名士的形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辉煌文化的思念之情。
诗中提到的紫阳观是一座道观的名字,它被用来象征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和辉煌。诗人通过描绘紫阳观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的时代和令人怀念的人物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丹井、桐树和祠宫都是古老的象征,它们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深不可测的丹井和苍老的桐树,都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而祠宫长在鹤频来,暗示了令人怀念的人物仍然在心中长存。
诗中还提到了岩边的桂树攀爬倚靠和洞口的桃花落下又开。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增加了诗的情感色彩,也表达了岁月更替、生生不息的哲理。
最后两句“惆怅霓裳太平事,一函真迹锁昭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代的惆怅之情。霓裳太平指的是南朝时期的繁荣景象,而“一函真迹锁昭台”则暗示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被封存起来,无法再被重视和传承。
《题紫阳观》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文化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辉煌文化的思念之情,同时反映了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传承的呼吁。这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徐铉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入林不厌深,避世不厌独。倦飞鸟知还,毋惮下乔木。
人面不如花面。花到开时重见。独倚小阑干。许多山。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说道梦阳台。几曾来。
出了长于过了桥,纸钱风裹树萧骚。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
执别而来二十春,忽飞书意一何勤。四方岂是少贤士,千里犹能思故人。世态见多知可否,物情谙久识疏亲。我今老去甘衰朽,无补明时卧洛滨。
霏霏寒日陨清霜,勃勃阴风出土囊。尺木未阶龙久蛰,衔芦不稳雁斜行。仕涂田舍成三已,世态江湖合两忘。无术忧民缘底瘦,一杯豆粥爇心香。
茅檐入竹低,旷野时寓目。寂寂农家春,新秧满田绿。何时稻登场,秋山响蓬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