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不识中团寺,一自移家得屡过。
纵使山僧真厌客,淡然相对有维摩。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题中团寺柱》是宋代赵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向来不识中团寺,
一自移家得屡过。
纵使山僧真厌客,
淡然相对有维摩。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中团寺柱的感慨和思考。作者在过去并不熟悉中团寺,但因为搬家的缘故,多次经过这座寺庙。即使山中僧侣对客人感到疲倦,他们仍然淡然相对,观察世间万物,体悟着维摩菩萨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中团寺柱的描写,反映了作者的思考和领悟。诗中的“中团寺”是一座道教寺庙的名称,作者表示自己在过去并不熟悉这座寺庙,但因为生活变迁的原因,屡次经过这里。这种变迁的背后,似乎蕴含着一种命运的安排或者人生的转折点。
诗中提到的“山僧”是指寺庙里的僧侣,他们在山中修行,与尘世相隔,对世俗的烦忧逐渐厌倦。然而,尽管他们可能对来访的客人感到疲倦,但他们依然保持着淡然的态度,以观世间万物,领悟生命的真谛。
最后一句“淡然相对有维摩”表达了作者对山僧的赞赏和共鸣。维摩菩萨是佛教中的一位菩萨,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品质。通过与山僧的相对,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淡然超脱的境界,仿佛能够领悟到维摩菩萨的智慧和境界。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人生变迁和内心静谧的思考。通过对中团寺柱和山僧的描绘,诗中蕴含着对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心灵追求的渴望。
风花片片减芳春,转首关河气象新。有志谁能口避老,无忧何必去除贫。开楼且喜青山近,钓水多从白鸟亲。闻说长安金紫贵,不奔风雨即红尘。
江堤杨柳碧毵毵,间访名园郡郭南。垅麦生齐知雨足,海棠开遍觉春酣。门前幽径通芳蕙,竹里虚亭对远岚。风物有情应笑我,不携歌酒只清谈,。
帝赐先生一曲湖,画船领客泛菰蒲。覆茅亭子寻犹远,隔柳人家看似无。渴嗜瀑泉频遣汲,醒行钓岸屡嗔扶。假令不立功名死,史笔须编入酒徒。
去冬诗绝稀,作意待好春。春至病始甦,强赋情少真。梅花到海棠,不过数十首。其间岂无兴,有笔慵开口。繁逢风日美,心醉人不知。林间行若狂,藉草或移时。芳花倏扫踪,转作满园叶。油然翠欲流,剪若阴初叠。老夫爱深处,穿树开生路。香不是风香,吹来复吹去。扶筇仰面看,青子
高冈微雨后,木脱草堂新。惟有疏慵者,来看淡薄人。竹牙生碍路,松子落敲巾。粗得玄中趣,当期宿话频。
九鼎神州竟陆沉,偷生江海复山林。频繁谁在隆中顾,憔悴惟余泽畔吟。啮雪心危天日远,看云泪尽岁时深。百年家国无穷事,可得忘机老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