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出清汉上,隐然一堤长。
槐柳若云布,连阴入虚堂。
架险注鸣留,分畦殖群芳。
岂惟富桑柘,盖亦余囷仓。
主人事幽屏,不愿尚书郎。
即此徇高志,风骚恣徜徉。
强起迫义重,还归直明光。
清风凛然在,素壁盈文章。
故栖勿回眄,黄鹄本高翔。
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齐、襄、洪、福、明、亳、沧诸州。神宗元丰三年(一○八○)判三班院,迁史馆修撰。五年,爲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年六十五。理宗时追謚文定。《宋史》卷三一九有传。曾巩出欧阳修门下,以散文着称。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仅存《元丰类稿》,并有宋刻《曾南丰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传世。 曾巩诗九卷,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长洲顾崧龄刻《元丰类稿》爲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东平丁思敬刻本(简称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简称读书记)中的校勘成果。参校本有:明正统十二年邹旦刻本(简称正统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黄希宪刻本,有顾之逵跋并录何焯批校(简称顾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吴慈培录何焯校跋(简称吴校本),明隆庆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录何焯校跋(简称傅校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简称万历本),明万历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顺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钰校并录何焯、姚椿校(简称章校本),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简称曾子固集)等。集外诗附于编末。
《题张伯常汉上茅堂》是宋代文学家曾巩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远出清汉上,隐然一堤长。
槐柳若云布,连阴入虚堂。
架险注鸣留,分畦殖群芳。
岂惟富桑柘,盖亦余囷仓。
主人事幽屏,不愿尚书郎。
即此徇高志,风骚恣徜徉。
强起迫义重,还归直明光。
清风凛然在,素壁盈文章。
故栖勿回眄,黄鹄本高翔。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张伯常在汉上茅堂居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张伯常高尚志向和清高品格的赞赏。诗中以自然景物和文人雅致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张伯常追求高尚理想和自由自在人生态度的肯定。
赏析:
这首诗词以景物描写和议论抒怀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张伯常茅堂的清幽景致和主人的风采。诗的前四句描绘了茅堂所在的位置清幽宜人,槐树和柳树像云一样布满整个茅堂,连绵不绝的阴影进入虚堂之中。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主人在这里架设池塘,水流潺潺,留下鸣声,分畦种植各种美丽的花草。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主人对于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经营。
随后的两句指出主人不仅仅富有丰富的桑树和柘树,同时也拥有丰盛的谷物和粮仓。这里既有对主人丰富物质财富的赞美,也有对他才华横溢和聪明才智的暗示。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主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不愿意从政做官,宁愿过着幽居的生活。这里赞赏主人不受世俗名利的束缚,追求内心的高尚志向,自由自在地从事文学创作和享受自由人生。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主人高尚品质的赞赏和祝愿,主人在坚持追求高尚志向的同时,也要强起来承担为公义而奋斗的重任,最终回归到光明正大的道路上。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主人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志向和自由自在人生态度的推崇和赞赏,同时也对主人的人格力量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给予了肯定。
节节荷风驿置,疏疏竹雨龙悭。欹枕几声鼓吹,卷帘数笔湖山。
谁何不欲蚤忘机,今已高年古亦稀。翠柳阴中黄鸟过,青山影里白鸥飞。新春已到无高下,故里重过有是非。人意不如毛羽意,声声犹道不如归。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将谓如庐阜,因迂数里行。问俱无古迹,来等慕虚名。借榻眠难熟,逢碑眼暂明。残僧逃似鼠,难结社中盟。
不逢星汉使,谁识是灵槎。
力田不逢年,识者未宜闵。他时岁在金,百两无虚稛。士生当自量,天道平如准。汝兄鲁叔山,正坐不前谨。有琴亦无弦,何心尚求轸。客来欲颓玉,大白辄满引。官长既屡骂,诸生亦时冁。一口吸西江,玄哉居士蕴。岁寒知苍松,日暮识丹槿。梦想八九椽,森然罗玉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