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万井着僧居,人在康衢画不如。
寄语偃溪崖淡墨,图中添我一柴车。
郑清之(一一七六~一二五一),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鄞(今浙江宁波)人。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调峡州教授。十六年,除国子录。因参预史弥远拥立理宗谋,获信任,宝庆元年(一二二五)除起居郎。二年,权工部侍郎,进给事中。绍定元年(一二二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爲参知政事。六年弥远卒,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左丞相。三年,因天灾提举洞霄宫,家治小圃曰安晚,理宗亲书其匾。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復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九年,迁左丞相。十一年卒,年七十六,謚忠定。有《安晚堂集》六十卷,今残存六至十二七卷。事见《延祐四明志》卷五、《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七○《丞相忠定郑公行状》,《宋史》卷四一四有传。 郑清之诗,《安晚堂集》七卷以汲古阁影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江湖后集》中多出底本之诗,编爲第八卷。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九卷。
《题偃溪闻长老尧民击壤图》是宋代郑清之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偃溪闻长老尧民击壤图为题材,描绘了一幅僧人在炊烟弥漫的山间居住的景象,并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画的思考和寄托。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炊烟弥漫在万井中僧人的居所,
人们在繁忙的街道上画不出这样美好。
我寄托着心愿写下偃溪崖的淡墨,
在这幅图中加入了我一辆柴车。
诗词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偃溪闻长老尧民击壤图所描绘的僧人居住景象的赞美和思考。炊烟弥漫的山间,不同寻常的僧人居所,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与繁忙的康衢相比,这样的生活更加美好,人们无法用画笔表达出来。诗人寄托自己的心愿,通过写作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一句“图中添我一柴车”,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自己的存在融入到这幅画作中,与这种宁静的生活方式相融合。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间僧人的居住景象,展示了诗人对于宁静和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写作,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将自己的存在融入到这幅山水画中,与这种宁静的生活方式相融合,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首诗词以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共鸣。
任官征战后,度日寄闲身。封卷还高客,飞书问野人。废田教种谷,生路遣寻薪。若起柴桑兴,无先漉酒巾。
兴阑猛辍凌江棹,重看莺花茂苑春。归自乘流留亦好,浙风淮俗总宜人。
草绿长门闭,苔青永巷幽。宠移新爱夺,泣下故情留。啼鸟惊残梦,飞花搅独愁。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菰叶离披藕叶欹,精神得似未秋时。西风坐断群芳路,不属黄花更属谁。
高龛险欲摧,百尺洞门开。白日仙何在,清风客暂来。临崖松直上,避石水低回。贾掾曾空去,题诗岂易哉。
丹山生鸑鷟,师子产狻猊。棒下摩醯眼,徒夸第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