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题湘山大施堂》

重倚春林泪竹枝,南游风物鬓成丝。
难寻桂岭千峰梦,更了湘山一段奇。
来云别无心外法,行藏休问塔中师。
若论大施门前事,竿木逢场且赋诗。

作者介绍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今江苏苏州)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除徽州司户参军。三十二年,入监太平惠民和剂局。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爲编类高宗圣政所兼勅令所检讨官。干道元年(一一六五),累迁着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员外郎,爲言者论罢。三年,起知处州。五年,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兼国史院编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使归,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及实录院同修撰。七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年召对,权礼部尚书。五年,拜参知政事,寻罢。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资政殿大学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及《吴郡志》、《揽辔录》、《骖鸾录》、《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事见《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传。 范成大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清康熙顾氏爱汝堂刊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金兰馆铜活字本(简称明本)、康熙黄昌衢藜照楼刻《范石湖诗集》二十卷(简称黄本),并酌采清沈钦韩《范石湖诗集注》(简称沈注)。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题湘山大施堂》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范成大。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重倚春林泪竹枝,
南游风物鬓成丝。
难寻桂岭千峰梦,
更了湘山一段奇。
来云别无心外法,
行藏休问塔中师。
若论大施门前事,
竿木逢场且赋诗。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范成大在湘山大施堂思考人生的情景。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作者倚靠在春天的林木旁边,泪水滴落在竹枝上,表达了他内心的忧伤和无奈。南方游历的风景使他的鬓发变得如丝一般白。他感叹在桂岭山中难以找到千峰的景象,但在湘山却经历了一段奇特的经历。他来到这里,心无旁骛,不追求名利外在的法术,行踪隐匿,不与塔中的师傅交流。如果讲述大施门前的事情,他只愿意在竿木逢场之时赋诗。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情感,展现了作者范成大的感慨和思考。描写春天的林木和竹枝,以及南方的风景,营造了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作者借助自然景色,表达了他内心的忧伤和岁月的流转。他对桂岭山的向往,却在湘山遇到了一段奇特的经历,这种转折增加了诗词的戏剧性和意味深长的感觉。

诗词中表达了作者对名利的超脱态度。他来到湘山大施堂,心无旁骛,不追求外在的法术,更注重内心的修炼和思考。他不愿与塔中的师傅交流,暗示他对传统的教诲和规范持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主张。这种超脱和自我主张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俗的超越。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范成大的自我定位和表达欲望。他说如果要讲述大施门前的事情,他愿意在竿木逢场之时赋诗。这里的竿木可以理解为舞台或场合,暗示他只愿意在特定的时机和场合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这种表达欲望体现了作者作为文人的身份和对诗歌表达的热爱。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索和对世俗的超脱态度。诗词的意境深远而含蓄,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