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题庠闍黎二画》

秋山瘦嶙峋,秋水渺无津。
如何草亭上,却欠倚阑人。

作者介绍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务观,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宰子。年十二能诗文,以荫补登仕郎。高宗绍兴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两浙转运司锁厅试第一,以秦桧孙埙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礼部试,主司復置前列,爲桧黜落。桧死,二十八年始爲福州宁德主簿(清干隆《宁德县志》卷三)。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删定官(《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卷一八五)。三十一年,迁大理寺司直(同上书卷一九一)兼宗正簿。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宋会要辑稿》选举九之一九)。因论龙大渊、曾觌招权植党,出通判建康府,干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兴府,以交结臺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论罢。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记》)。八年,应王炎辟,爲四川宗抚使干办公事。其后曾摄通判蜀州,知嘉州、荣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帅蜀,爲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渭南文集》卷一四《范待制诗集序》)。三年,被劾摄知嘉州时燕饮颓放,罢职奉祠,因自号放翁。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监(《省斋文稿》卷七《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抚州广寿禅院经藏记》)。以奏发粟赈济灾民,被劾奉祠。十三年,起知严州(淳熙《严州图经》卷一)。十五年,召除军器少监。光宗即位,迁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未几,復被劾免(《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五四)。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诏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祕书监(《南宋馆阁续录》卷九)。三年,致仕。开禧三年(一二○七),进爵渭南县伯。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陆游是着名爱国诗人,毕生主张抗金,收復失地,着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剑南诗稿》八十五卷等。《宋史》卷三九五有传。 陆游诗,以明末毛晋汲古阁刊挖改重印本爲底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阁初印本(简称初印本),宋严州刻残本(简称严州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残本(简称残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明刘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别集》(简称别集本)、明弘治刊《涧谷精选陆放翁诗集·前集》(简称涧谷本)及《须溪精选陆放翁诗集·后集》(简称须溪本)等,并参校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简称钱校)。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续添》编爲第八十六、八十七卷。辑自《剑南诗稿》之外的诗,经营爲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锡山华珵铜活字印本爲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作品评述

《题庠闍黎二画》是宋代文学家陆游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山瘦嶙峋,
秋水渺无津。
如何草亭上,
却欠倚阑人。

诗意:
诗人描绘了秋天的山水景色,表现了秋天的寂寥和凄凉之感。秋山瘦削而嶙峋,秋水则看不见岸边。诗人在草亭上,却感到缺少一个倚在栏杆上的伴侣。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山水景色,通过对山和水的描述,展示了秋天的特点和氛围。"秋山瘦嶙峋"形象地描绘了秋天山脉的景象,山峰苍瘦而陡峭,给人以凄凉、寂寥之感。"秋水渺无津"则表达了秋天水域的广阔和辽远,水面上没有明显的岸边或陆地,使人感受到无边无际的宁静与深远。这样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孤寂、荒凉的意境。

接着,诗人将视线转向草亭,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如何草亭上",诗人置身于草亭之中,暗示了他对这秋山秋水之景的独自欣赏。然而,最后两句"却欠倚阑人"则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渴望,他感叹自己缺少一个伴侣与他一同欣赏这美景。"倚阑"意味着倚在栏杆上,与伴侣一同观赏风景,分享情感。这种孤独的感受给诗人的心境增添了一丝忧伤和寂寥之情。

整首诗词以简约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通过山水景象和孤独的自我映衬,表达了诗人对伴侣的思念和渴望。这首诗词以其精炼的表达和感人的情感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秋天的世界,引发共鸣并引起人们对孤独、渴望与思念的思考。

  • 《春雨绝句》

    千点猩红蜀海棠,谁怜雨里作啼妆?杀风景处君知否,正伴邻翁救麦忙。

  • 《句》

    木叶临风皆好色,稻田流水亦新声。

  • 《和欲雪二首》

    雪欲漫天落,云初著地垂。臂鹰过野健,走马上冰迟。公子多论酒,骚人自咏诗。都无少年意,只卧竹窗宜。

  • 《次赵解元韵》

    养病年来嫩著书,逢人掉臂睨迂儒。愁边好客从天下,谭处清风起座隅。愧我多言终不近,似君知已未应无。酸鹹嗜好虽殊禀,政恐渠侬诮太愚。

  • 《南遇大风雨》

    叹息谁如造物雄,故将意气压衰翁。千群铁马云屯野,百尺金蛇电掣空。身羡渔蓑鸣急雨,心怜鸦阵困狂风。世间变态谁能测,归路斜阳十里红。

  • 《鹊桥仙》

    远公莲社,流传图书,千古声名犹在。后人多少继遗踪,到我便、失惊打怪。西方未到,官方先到,冤我白衣吃菜。龙华三会愿相逢,怎敢学、他家二会。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