劚药去还归,家人半掩扉。
山风藤子落,溪雨豆花肥。
寺远僧来少,桥危客到稀。
不闻砧杵动,应解制荷衣。
许浑,字用晦,丹阳人,故相圉师之后。太和六年进士第,为当涂、太平二县令,以病免,起润州司马。大中三年,为监察御史,歷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润州有丁卯桥,浑别墅在焉,因以名其集。集二卷,今编诗十一卷。 许浑字用晦,丹阳人,故相国圉师之后。登太和六年李珪榜进士第。补诗二首。
译文:在韦隐居的西斋上题字(另一作为题韦处士的山居)
劚药去还归,
家人半掩扉。
山风藤子落,
溪雨豆花肥。
寺远僧来少,
桥危客到稀。
不闻砧杵动,
应解制荷衣。
诗意:这首诗以描写韦隐居的山居为中心,通过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世俗烦扰的抵制和厌恶。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叙事性质的现实写景诗,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清静自然的向往和追求。首节以“劚药去还归”形容主人偏居山林的生活态度,他去采集药材,但最终还是回归于家;家人半掩扉,揭示出他的山居生活的宁静和与世隔绝。第二节以“山风藤子落,溪雨豆花肥”来写山居的自然景色,藤子随风飘落,豆花随雨生长,形象地展示了山林中的独特景致。第三节以“寺远僧来少,桥危客到稀”描述了山居的清幽,寺院遥远,僧人很少,桥头旅客也是稀少的,进一步体现了令人向往的宁静生活。最后两句“不闻砧杵动,应解制荷衣”表达了在那样清静的生活中,没有砧杵声音能听到,说明居住的环境非常宁静,不需要再穿着重厚的荷衣,体现了清静舒适的山居生活。
整首诗描绘了韦隐居的山居环境,以及他对于宁静自然的追求和对烦扰世俗的抵制。这首诗以淡雅的笔触,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风景和宁静生活的向往,给人一种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心境。
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
雨涨西塘金堤斜,碧草芊芊晴吐芽。野岸明媚山芍药,水田叫噪官虾蟆。镜中有浪动菱蔓,陌上无风飘柳花。何事轻桡句溪客,绿萍方好不归家。
曲径旁蹊,三百六十,门门不同。若泥在一身,终须着物,离于形体,又属顽空。无有兼行,如何下手,两下俱捐理不通。修真士,若不知玄窍,徒尔劳工。些儿妙处难穷。亲见了、方能达本宗。况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观之似有,觅又无踪。个个见成,人人不识,我把天机泄与公。玄关窍
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兹岭何绵亘,孤根下杳冥。云光荡鸟背,水气杂龙腥。蜀道攒为阁,庐山叠作屏。定知人静后,风雨泣精灵。
云掩风林万窍号,慧因桥畔息方袍。秦郎閒濯溪头足,许老清挥石上毫。玉出何年迷草莽,教传异域想波涛。山门翠拥山岚润,一道光芒月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