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想像晋桃源,问着桃源不澉言。
只道乱来无境土,谁知静里有乾坤。
年深莫辨烟霞迹,洞古犹粘苔藓痕。
吟杖懒随刘阮去,漫寻春色到柴门。
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清源(今福建泉州)人。仲参兄。生平不见记载,据集中诗知其二赴春闱始中进士,初官县令,未几即以言事被黜。继爲绍兴府掾、粮料院官(《心泉学诗稿》卷四《寄胡苇航料院》),时间约在理宗宝祐六年(一二五八)前后(《戊午天基节口号》)。后弃官,以诗游士大夫间。有《苇航漫游稿》,已佚。《江湖后集》卷一二收其诗一百六十余首。清四库馆臣又据《永乐大典》辑爲《苇航漫游稿》四卷。 胡仲弓诗,前四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江湖后集》中之诗,以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编爲第五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题桃源图》是宋代胡仲弓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桃源图,通过对图中桃源的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思考。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图中想像晋桃源,
问着桃源不澉言。
只道乱来无境土,
谁知静里有乾坤。
年深莫辨烟霞迹,
洞古犹粘苔藓痕。
吟杖懒随刘阮去,
漫寻春色到柴门。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图画中的桃源为切入点,通过对桃源的想像和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思考。
首句“图中想像晋桃源”,表明作者在欣赏图画时,心中产生了对桃源的想象。桃源是一个传说中的世外桃源,人们在那里过着宁静幸福的生活。作者通过这一想像,展示了对纷扰世界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问着桃源不澉言,只道乱来无境土”,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的好奇和探索。作者在心中询问桃源的情况,但桃源却不向他透露任何信息。作者只能认为世间纷乱的土地上没有桃源的存在。这种对桃源的追寻和对真实世界的失望,体现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然而,下一句“谁知静里有乾坤”,转折出了作者的另一种认知。作者认为只有在宁静中才能找到真正的乾坤,即世界的本质和真理。这句话揭示了作者对桃源所代表的宁静和清净境界的理解,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
接着的两句“年深莫辨烟霞迹,洞古犹粘苔藓痕”,表现了桃源的隐匿和历史的沉淀。时间的推移使得桃源的烟霞痕迹难以辨认,古洞上仍残留着苔藓的痕迹。这种描写传递了桃源的神秘和古老,也表达了作者对桃源的远古和深邃的向往。
最后两句“吟杖懒随刘阮去,漫寻春色到柴门”,表现了作者对桃源的追寻和远行。吟杖指的是吟诗作画的杖,作者不愿意随着刘阮等人的轨迹离开,而是漫游寻找春天的美景,直到柴门(即平凡的家门)。这种追寻既体现了作者对桃源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注和珍视。
《题桃源图》通过对桃源的想像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思考。诗词中的桃源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代表着人们对宁静、纯洁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通过对桃源的描述和思考,转达了对混乱世界的失望、对宁静境界的向往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整首诗词以意境深远、意味隐晦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并通过对桃源的描绘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寻的坚持。
异乡萍梗寄生涯,朝露俄惊叹落花。蒿里歌传风正惨,萱堂香冷月空斜。魂归故国三千里,地卜高原一万家。明日送车应击毂,不堪阁泪听边笳。
五湖春水接遥天,国破君亡不记年。惟有妖娥曾舞处,古台寂寞起愁烟。
万里西来客,溪山先有名。
帘幕阴阴不见人,日斜窗影弄游尘。风和睡起鸟声乐,天地无私花柳春。
旧日重阳,今日重阳,篱菊披金浅浅黄。休讶去年蓬鬓,今岁半成霜。喜得同人相访,那边风景,此间风景,且莫论量。相与对花赊一醉,高歌大笑,手舞足蹈,听教人道掣颠狂。
伴壮丁骑秧马出,看儿童放纸鸢嬉。老无忧责庸非福,身是神仙不知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