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浓不淡烟中树,如有如无雨外山。
尺素展看空想像,何由身著画图间。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题戚子云五云山图》是宋代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不浓不淡烟中树,
如有如无雨外山。
尺素展看空想像,
何由身著画图间。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山水画,画中的景象既不浓烈,也不淡漠。烟雾弥漫之中,树木的形态若隐若现,仿佛有时存在,有时又似乎消失在雨外的山峦之中。诗人抒发了对画中景物的想象和感慨,思考着如何将这种意境融入自己的笔墨之中。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抽象的语言,展示了方回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和表达方式。诗词中的烟雾、树木和山峦,被描绘得模糊而含蓄,给人以一种虚幻的感觉。烟雾中的树木,时隐时现,给人以恍若隔世的感受,仿佛画面中的景物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妙想象。
诗人通过运用抽象的意象,使读者在思维的想象空间中自由遨游。他展开尺素,即以简约的画笔勾勒出画卷,让读者在虚无的画面中自由联想,自行构建景物的形象和情感。这种开放的表达方式,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和思考的空间,引发读者对于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思索。
诗词最后两句"何由身著画图间",表达了诗人对于如何将这种景象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的追问。他意识到将这种意境转化为具体的画作并非易事,需要借助于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地将其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抽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虚幻而美妙的山水画,通过开放的意象和思考,引发读者对于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于创作灵感的追寻。
草草三间屋,爱竹旋添栽。碧纱窗户,眼前都是翠云堆。一月山翁高卧,踏雪水村清冷,木落远山开。唯有平安竹,留得伴寒梅。唤家童,开门看,有谁来。客来一笑,清话煮茗更传杯。有酒只愁无客,有客又愁无酒,酒熟且俳徊。明日人间事,天自有安排。
芙蓉万尺花如铁,秋窗尽洒红霞屑。螺顶仙人骑杖来,天衣晓带雪山雪。帝遣神丁量海洗,绣锷斑裬生增砥。一萍吹作浔阳城,半匕疏为九江水。高青直上一万重,绿瞳失启金泥封。
愚智纷纷总一丘,身心役役谩多忧。山林未必胜城市,触处能欢即自由。
寺楼闲纵望,不觉到斜晖。故国在何处,多年未得归。寒江平楚外,细雨一鸿飞。终斅於陵子,吴山有绿薇。
高秋远行迈,入谷云气暝。稍稍微雨来,渐怯衣裳冷。萦纡青崦窄,杳霭烟竹迥。峰回稍开豁,夕阳散微影。霜叶落秋涧,寒花媚秋岭。穷途见土屋,人烟杂墟井。平生爱山癖,愒此惬幽静。月落闻子规,怀归心耿耿。
圣世恩荣盛孝章,北窗自欲傲羲皇。通家喜燕鸡豚社,治郡愁亲雁鹜行。陌上花开人斗草,瓮头酒熟客传觞。及时行乐君休厌,召驿相将项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