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题罗浮石(刻于石上)》

清景持芳菊,凉天倚茂松。
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

作者介绍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李德裕的生平

  李德裕(787—850年1月26日),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诗人;字文饶,真定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幼有壮志,苦心力学,尤精《汉书》、《左氏春秋》。穆宗即位之初,禁中书诏典册,多出其手。历任翰林学士、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左仆射、并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和武宗开成五年(840年)两度为相。主政期间,重视边防,力主削弱藩镇,巩固中央集权,使晚唐内忧外患的局面得到暂时的安定。
公元844年,辅佐武宗讨伐擅袭泽潞节度使位的刘缜,平定泽、涟等五州。功成,加太尉赐封卫国公;李德裕长期与李宗闵及牛僧儒为首的朋党斗争,后人称为“牛李党争”,延续40年,牛李党争最早可上溯唐宪宗时文饶父吉甫与牛等的矛盾,纵观史实,文饶执政功勋卓著,威震天下;牛党执政,无所作为,国势日弱,武宗即位,信用文饶,一扫朋党,内平河北藩镇,强藩觫手;外击破回纥,威震土蕃、南诏;唐室几竟中兴,宣宗即位,嫉文饶威名,初贬荆南,次贬潮州;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再贬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区大林乡附近)司户,次年正月抵达。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十二月十日(850年1月26日)卒于贬所,终年63岁;李德裕逝后10年被追封为太子少保、卫国公,赠尚书左仆射。公元849年,李德裕病逝在崖州。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称他为“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近代梁启超把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然而,与上述五个人比起来,李德裕的名字毕竟不响,之所以不响,是不是因为在“会昌中兴”和“牛李党争”的问题上,他太平均用力了呢?

  李德裕在琼期间,著书立说,奖善嫉恶,备受海南人民敬仰,生前代表作有《会昌一品集》、《左岸书城》、《次柳氏旧闻》等。中国象棋发明者。

作品评述

诗词:《题罗浮石(刻于石上)》

清景持芳菊,
凉天倚茂松。
名山何必去,
此地有群峰。

中文译文:

清晨景色中芳菊花簇拥着明媚的景色,
凉爽的天空依偎在茂密的松树旁。
名山何必远行,
在这里就有一片连绵的群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传达作者的感慨和思考。首句写清晨的景色,芳菊花盛开,给人带来了明媚和愉悦的感觉。第二句写凉爽的天空和茂密的松树,形成了一幅清凉宜人的画面。作者通过描绘这些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悦。

接下来的两句“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则表达了作者对名山的思考。作者认为,在这个地方已经有了连绵的群山,名山何必去远行。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名山的看重,认为在自己身边也有可以欣赏的山峰,不需要特意去追寻名山的壮丽景色。这种思考展示了作者对身边环境的珍视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整首诗以淡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思考,同时也传递了对一种宁静平和境界的向往。

  •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

    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 《自叹》

    愁与发相形,一愁白数茎。有发能几多,禁愁日日生。古若不置兵,天下无战争。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太行耸巍峨,是天产不平。黄河奔浊浪,是天生不清。四蹄日日多,双轮日日成。二物不在天,安能免营营。

  • 《清平乐》

    当初相见。君恨相逢晚。一曲秦筝弹未遍。无奈昭阳人怨。便教恩浅情疏。隔花空望金舆。春晚不拈红粉,碧窗自录仙书。

  • 《拟古》

    宁忍千日饥,野葛不可烹;宁枉百里途,捷径不可行。自古风俗坏,善土亦沦胥。橘柚禹包贡,後世称木奴。

  • 《雪晴再用韵》

    龙烛飞空雪渐无,光摇穷巷丽金铺。妓楼遽喜春生座,席户浑惊粟在肤。剡水不须乘兴去,饭山犹是作诗臞。自怜白发疎慵客,拥被高舂梦未苏。

  • 《蒋宣卿书简帖赞》

    庐山之下仙佛之庐,多公题扁,予熟其体矣。而今见其帖,大抵小则遒而大则婉。岂所施有异,而笔法亦随以变。遒而不流于介,婉而不失其健,予犹愧乎知书之浅。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