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张祜,字承吉,清河人,以宫词得名。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多不合,自劾去。尝客淮南,爱丹阳曲阿地,筑室卜隐。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张祜,字承吉,清河人,以宫词得名。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多不合,自劾去。尝客淮南,爱丹阳曲阿地,筑室卜隐。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翻译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
⑴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⑵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⑶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⑷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⑸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君吏桃州尚奇迹,桃州采得桃花石。烂疑朝日照已舒,含似春风吹未坼。珪璋特达世所珍,吾知此物亦其伦。应羡花开不凋悴,应嘉玉片无缁磷。立性坚刚平若砥,君子偏将交道比。何人亦秉坚刚姿,吾见君心得如此。君心所好我独知,别多见少长相思。从来赏玩安左右,万里提携君莫辞。
君不见毕毛召芮强周宗,亮天不朽言行功。间平歆向汉人望,道宗孝恭唐治戎。一时入相九才杰,白贺胸中五色茸。圣朝举亲加束擢,封植教诱从元丰。芜皋卑飞华岳隼,鼓车暂屈翔麟骢。召还喻蜀监王国,三雍入对文清雄。昨者临分勤造请,是时暑退火星中。公瑾之交似醇酎,吉甫之颂如
吏隐宜春郡,乡园去路赊。间关成客宦,荏苒度年华。出水鱼吞饵,辞山凤在笯。谁言千里隔,夜夜梦吾家。
芳蓝滋匹帛,人力半天经。浸润加新气,光辉胜本青。还同冰出水,不共草为萤。翻覆依襟上,偏知造化灵。
三尺没腰雪,京华频岁无。高低相掩覆,窍隙似封糊。帖缺都迷丑,增妍不问枯。因时混贫富,遇物得图觚。眩目曾何数,流风不可图。冥冥山雾合,浩浩海云铺。未觉花飞叶,先看霰集珠。落机裁扇素,猎野割肤腴。粲尔娥奔月,皤然叟赴酺。薄才今揣称,小巧媿非夫。
画扇双酒壶,置前兵吏立。言将国匠奇,重以风义执。树石冰上看,山河月中入。便持菖蒲饮,不畏青蝇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