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泉随天地老,悠然洗尽半生心,欲令惠及生民远,须道仁同此水深。
圣母慈灵昭住古,高题崇号重来今,登祠拜罢秋无际,目极西城万亩阴。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徽宗亲制“居臣庆会阁诗”,下令群臣献诗,汪藻一人独领风骚,与胡伸俱有文名,时称“江左二宝”。素与王黼不和,提点江州太平观,终黼之世均不得用。钦宗即位,召为屯田员外郎,再迁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绍兴元年(1131),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今属浙江),后知抚(今属江西)、徽(今安徽歙县)、泉(今属福建)、宣等州。绍兴十三年(1143)罢职居永州(今属湖南),官至显谟阁大学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赠端明殿学士。为官清廉,“通显三十年,无屋庐以居。”《全宋词》录其词4首。
汪藻早年曾向徐俯学诗,中年以后又拜韩驹为师,然而,他的诗却不沾江西诗派习气而近似苏轼。诗作多触及时事,寄兴深远。如《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中:“百年淮海地,回首复成非”、“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只今衰泪眼,那得向君开”,郁愤至深,似得力于杜甫。《桃源行》一首,于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同题之后,别开生面。“那知平地有青春,只属寻常避世人”,足见其立意新颖。写景诗如《春日》,也曾传诵一时。
汪藻擅长写四六文,南渡初诏令制诰均由他撰写。行文洞达激发,多为时人传诵,被比作陆贽。《皇太后告天下手书》、《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是其代表作。孙觌序其集时推重他为大手笔,说他“闳丽精深,杰然视天下”。宋高宗把自用的白团扇赏赐给他,并亲书赠以“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
《题晋祠》是宋代汪藻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一脉泉随天地老,
悠然洗尽半生心,
欲令惠及生民远,
须道仁同此水深。
圣母慈灵昭住古,
高题崇号重来今,
登祠拜罢秋无际,
目极西城万亩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汪藻题写晋祠的作品,通过对晋祠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晋祠泉水的赞美以及对仁爱和慈悲的思考。
诗的前四句描述了泉水自古以来便一直流淌,象征着天地的长久。泉水的流动洗涤着作者一半人生的心灵,让他感到宁静、澄净。作者希望这种仁爱之心能够远远传达给人民,因为只有通过仁爱,才能使人民受益。
下半部分的诗句中,作者提到了圣母。圣母是指观音菩萨,被描绘为慈悲和智慧的化身。她的慈悲和智慧存在于古代,也存在于今天。晋祠高悬的题字和称号再次被提起,显示了对晋祠的尊重和敬仰。登上祠堂,向圣母膜拜之后,作者看到了秋天无边无际的景色,以及西城万亩的阴森景象,这些景象将人们的思绪引向远古和无尽。
整首诗词通过对晋祠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泉水的赞美和对仁爱、慈悲的思考。诗人希望通过晋祠的泉水,传递出仁爱之心,造福于人民。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圣母观音的崇敬,以及对秋天景色的描绘,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整体上,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晋祠的景色和精神内涵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思考。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旱久炎气盛,中人若燔烧。清风隐何处,草树不动摇。何以避暑气,无如出尘嚣。行行都门外,佛阁正岧峣.清凉近高生,烦热委静销。开襟当轩坐,意泰神飘飘。回看归路傍,禾黍尽枯焦。独善诚有计,将何救旱苗。
一濠秋水净涟漪。红妆照水嬉。攀条寻藕怯船移。浮萍湿绣衣。临好景,惜轻归。夕阳洲渚迷。城门灯火簇轮蹄。沙鸥飞去时。
驿使何曾寄岭梅,古藤花下小徘徊。无名异果自成树,没字残碑半是苔。木杪山鸡如旦昼,江心仙岛欠楼台。滩神凭险成遗庙,笑我何因到此来。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老觉人间万事非,幽栖幸已脱尘鞿。残年得饱不啻足,旧友半空谁与归?开眼不妨成一梦,翦翎何至羡群飞。龙图老子今安在?把卷灯前泪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