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势欲压海,禅扃向此开。
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
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
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题回峰寺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势欲压海,禅扃向此开。
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
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
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回峰寺的景色和境界,表达了诗人对静谧、超脱尘嚣的追求。通过对山势、禅院和自然元素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舒适,并借此寄托了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与禅修的美妙融合。首先,诗人通过“山势欲压海”这一形象描述,表现出回峰寺巍峨壮观的山势,以及山势给人的压迫感。然而,接下来的一句“禅扃向此开”,意味着禅修的门户打开了,暗示着诗人进入了一个超然净土,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纷扰。
接着,诗人用“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这句诗来描绘禅院中的宁静景象。禅院的清净使得烦恼与杂念无法侵扰,而自然的元素则早已在禅院中显露出来,如日月的影子先行到达,传达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感受。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进一步增加了禅院的宁静氛围。秋天的树木呈现出独特的色彩,而钟声则像波浪般回荡,使人心境宁静。最后一句“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表达了诗人抛开尘世的烦恼和琐事,暂时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宁谧。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水、禅院和自然景物,表达了王安石对于超脱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与读者共同体验禅修的境界,使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求片刻的宁静与放松,引发人们对内心自省、超越尘世的思考。
岩岩之骨兮山癯,靡靡之姿兮水腴。心无住而乃久,德有邻而不孤。虚空说法,顽石听徒。互换证明还了了,何烦佛祖费工夫。
月面铺冰不受尘,缘何老桂托轮囷。吴生斫钝西河斧,无奈婆娑又满轮。
阴阴修竹小茅庐,足可安闲置老夫。懒不观书蟫得计,贫唯煮菜鼠无图。吏今更肯来桥外,鵩亦相疏远坐隅。阅遍会严方灌顶,焚香千古问毗卢。
赋传长啸久,书奏鎛钟新。共叹文章手,终为礼乐人。遗风满台阁,好语落簪绅。欲取褒雄比,终非骨鲠臣。
修水相望无百里,从来人物胜西昌。弘斋自是朝阳凤,伯仲行看接翼翔。
楼与主人俱卓然,主人步更与楼迁。面前加辟山河地,头上增高日月天。指顾大千俄可度,拊循方寸浩无边。校讎所得孰多寡,万物支离我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