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木落万波秋,说与南人亦自愁。
欲指吴松何处是,一行征雁海山头。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题工部文侍郎周翰郭熙平远二首二》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洞庭湖的树木在秋天脱落,波浪千万,这景象让南方的人也感到愁绪油然而生。我想指给吴侬软磨硬泡的人看,这些征行的雁儿飞过海山的顶峰。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秋天洞庭湖上的景色,以及作者内心的愁思。洞庭湖的树木在秋天凋零,波浪翻滚,给南方的人带来了伤感和忧愁。作者想将这一景象告诉对于吴地美景忽视不顾的人们,他提到了征行的雁儿飞过海山的顶峰,暗示着远方的壮丽景色,呼应了诗中的愁思情绪。
赏析:
这首诗以洞庭湖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作者以凋零的树木和波浪翻滚来形容洞庭湖的秋景,展现了一幅萧瑟的画面。同时,他提到南方的人也会因此感到愁绪,表达了一种共鸣和情感的共享。接着,作者希望将这一景象告诉对吴地美景漠不关心的人,提到了征行的雁儿飞越海山的顶峰,以此勾勒出远方壮丽景色的美好,给读者带来一种遥远的向往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感受,同时也蕴含了一种对于远方美景的想象。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结合,诗人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意境,使读者在欣赏秋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愁思和遥远的向往。
偶向花边立,悬知病已瘳。小山今夜月,团树满庭秋。清露沾丛底,斜河在上头。须臾香更好,还与碧云浮。
君王翌日宴长春,霖雨迷漫泞土尘。特令满宫来魇止,一时悬挂扫晴人。
柳岸兰桡片席飞,秋风泽国季鹰归。幕中莲渚红衣脱,江外蒪羹紫线肥。十部须知從事贵,双鱼莫遣尺书稀。西陵正接家山路,试为因人问钓矶。
薄宦何堪远,兄今奉板舆。猫头供美笋,玉板荐嘉鱼。川陆徐行李,暄寒慎起居。会因回雁足,时一问何如。
近日侯门不重才,莫将文艺拟为媒。相逢若要如胶漆,不是红妆即拨灰。
忆师眠复起,永夜思迢迢。月下门方掩,林中寺更遥。钟声空下界,池色在清宵。终拟修禅观,窗间卷欲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