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仲酌泉回北望,谓之礼佛向南行。
烟岚翠锁门前路,转使高僧厌宠荣。
范讽,字补之,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以父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平阴县。举进士,通判淄州、郓州,知广济军。召爲右司谏、三司度支判官,知审刑院。出知青州。入爲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以疾免,知兖州。以事贬武昌军节度行军司马,起知淮阳军,復给事中,卒。《宋史》卷三○四有传。
《题鼎州甘泉寺》是一首宋代范讽创作的诗词。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在甘泉寺中观景的情景,并表达了对佛教修行的敬重和对世俗名利的厌弃。
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
平仲(平等的僧人)酌泉(品味泉水)回北望,
称之为礼佛向南行。
烟岚翠锁门前路,
转使高僧厌宠荣。
诗词的意境主要集中在甘泉寺,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自己在寺庙中的经历。首句描述了诗人平等而谦卑地品味泉水,而后面的"回北望"指的是诗人在此时抬头向北望去,表示他在寺庙中礼佛时的心境。通过这样的行为,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修行的尊敬和敬畏之情。
第二句"称之为礼佛向南行"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解释。诗人认为,品味泉水的行为被称为"礼佛",而且这个"礼佛"的行为是向南行进的,从而强调了诗人对佛教的虔诚。
第三句"烟岚翠锁门前路"描绘了甘泉寺门前的景色。烟雾弥漫、山岚蔽日,使得前方的道路变得模糊而神秘。翠绿的山岳将门前的路封锁,增添了一种幽静和庄严的氛围。
最后一句"转使高僧厌宠荣"表达了诗人对高僧的赞叹和敬重。这里的"转使"表示高僧的境界使得他对尘世的名利变得厌倦,不再追求世俗的宠荣。诗人将高僧视为修行的楷模,表达了自己对超脱尘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甘泉寺的景色和表达对佛教修行的敬重,展现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弃和对精神追求的向往。同时,通过对高僧的赞叹,诗人也表达了对修行者的敬重和崇拜。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通过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和思考。
小盖行障日,枯筇立倚风。入田催种稻,行圃看浇葱。
细细湿春光,霏霏破夕阳。卧闻惊倦枕,起看入虚堂。映叶莺犹啭,争泥燕正忙。闲愁无遣处,谁与共飞觞?
雨洗春枝冷,莺愁晚更啼。感时双泪落,送客片帆西。淮隰逢鴒羽,京尘纵马蹄。有才无殿课,安稳步通闺。
出门泥活活,不闻车马喧。一身谢羁绊,百事从弃捐。坐旷非息虑,逃空遂忘言。青灯有馀烬,妙香无续烟。涓涓檐间霤,猎猎窗上鸢。夫物具成礼,胡为尚求筌。
鼎彝勋业推元老,文采风流及后昆。家世从来耐官职,百年犹见典刑存。
促柱危弦太觉孤,琴边倦眼眄平芜。香兰自判前因误,生不当门也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