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事重华著直声,百年藏藁未流行。
世评谏疏如刘向,公读遗书感乐生。
里有襄阳耆旧传,史无齐鲁大臣名。
孤孙白首荒家学,甘作滕民负耒耕。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荫补将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十二年监南岳庙。十七年知建阳县。以咏《落梅》诗得祸,闲废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爲帅司参议官,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寻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着,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迁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权工部尚书、兼侍读,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龙图阁学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编文集,林希逸作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编爲《大全集》二百卷。事见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刘克庄诗,一至十六卷以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爲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赐砚斋《后村先生大全集》(简称砚本)、杨氏海源阁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简称后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赐砚斋本爲底本,校以清冯氏{艹/广/卢}经阁旧藏抄本(简称冯本)、清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简称卢本)、翁同书校清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凡採用翁氏朱笔校字,简称翁校)、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这首诗词是宋代刘克庄创作的《太守宋监丞新三先生祠刊二刘遗文以二诗纪实》。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太守宋监丞新建的三先生祠刊印了刘氏先辈的两篇遗文和两首诗,记录了真实的情况。
事情都是重要的,华美的衣裳一直未流行。
世人的评价和忠告就像刘向一样,公开读过刘氏的遗书感到快乐和生动。
在里面传承着襄阳的耆旧风范,历史上没有与齐鲁相媲美的大臣名字。
孤孙年老,头发已经白了,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中,甘愿作为普通百姓承担农耕的责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刘克庄为了纪念新建的祠堂,刊印了祠堂内刘氏先辈的两篇遗文和两首诗而作。诗中表达了一种对家族传统和历史记忆的珍视和传承之情。
首先,诗中提到华美的衣裳未流行,意味着刘克庄注重实际而非虚华的价值观,他重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世人对刘氏的评价和忠告如同刘向一样,表明他们对刘氏的遗书充满感激和赞赏,这反映了刘氏家族的学问和价值观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
其次,诗中提到襄阳的耆旧风范和史上无与齐鲁相媲美的大臣名字,彰显了刘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辉煌。这种传统的延续和传承,使得刘克庄在年老之际仍然坚持学习和耕种,甘愿作为普通百姓,传承家族的农耕精神。
整首诗词通过对刘氏家族的历史记忆和传承进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家族传统的珍视和对家族价值观的坚守。同时,诗中也体现了刘克庄对自身身份和责任的认同,他虽然是太守宋监丞的后代,但仍然愿意承担农耕的责任,体现了一种谦逊和勤劳的品质。整首诗词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家族和传统的敬意和情感连接。
夜色朝光两莫知,树间但见白差差。江南到处名姝少,一律前村雪里词。
细数元正隔两朝。眼看杨柳又新条。岁寒独有江梅耐,曾伴瑶池下绛霄。香篆袅,烛花烧。团栾喜气沸欢谣。慈祥自是长生乐,不用春醪飶与椒。
蓬户真堪设爵罗,岁时野老自相过。人情静处看方见,诗句穷来得最多。枕上长歌时激烈,樽前一笑且婆娑。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
五十钱唐守,应为送老官。滥蒙辞客爱,犹作近臣看。凿落愁须饮,琵琶闷遣弹。白头虽强醉,不似少年欢。
小苑风酣雨露香,红情绿意为春忙。五云独绕琼花梦,三十六宫清漏长。
袚除聊复对江亭,樽酒相从一笑倾。那得引时仍此乐,况逢难弟与难兄。潺潺暮雨檐间溜,滑滑春泥柳外声。好在海棠红合泪,向人凄怆益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