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养恩深动植均,只忧贪吏尚残民。
外廷已拜枭羹赐,应助吾君去不仁。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中文译文:
《太皇太后阁六首》
长养恩深动植均,
只忧贪吏尚残民。
外廷已拜枭羹赐,
应助吾君去不仁。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对于朝廷政治腐败的忧虑和对于君主任用不贤的失望。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太皇太后的,表达了他对朝廷腐败和君主政治偏见的担忧。首句“长养恩深动植均”,指太皇太后长期以来对于百姓的恩惠和关怀,令人动容。然而,苏轼却忧虑着贪吏仍然虐待百姓,“只忧贪吏尚残民”。第三句揭示了外廷已经向太皇太后献上了珍贵的礼品,但苏轼并不认可这种不贤的行为:“外廷已拜枭羹赐”。最后一句“应助吾君去不仁”,表达了苏轼对于君主委任不贤官员的失望,呼吁太皇太后能够改变这种不仁的做法。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苏轼的政治观点和对于朝廷现状的担忧。通过对于恩德和政治不公的对比,传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败的忧虑,并呼吁太皇太后能改善政治环境,选贤任能,关心百姓的疾苦。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重视人民利益和良好政治的思想观念。
南丰冢木已萧萧,犹有门人守一瓢。文彩自应传壶奥,典刑犹可想风标。纷纷但见侏儒饱,寂寂谁歌隐士招。十载敝冠弹未得,簪缨知复为谁彯。
阵鸿惊处。一网沉江渚。落叶乱风和细雨。拨棹不如归去。芦花轻泛微澜。蓬窗独自清闲。一觉游仙好梦,任它竹冷松寒。
绿发传家五丹桂,青云错路两朱轓。凤批天语来严诏,马跃春风候禁门。造膝从容应有问,披心慷慨不无言。君王一见知堪用,未历财闱定改恩。
羞经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逡巡。题门惆怅,坠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绿无痕。
又从邻舍家,来折主人花。游处当年似,悲伤老去加。兴长歌易放,情密语无哗。归路生残月,春风醉袂斜。
琼瑶风骨褐衣裘,野果初红玉露秋。僧孺唤渠登牓尾,季狸只合隐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