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日微明弄雨余,竹阴桐影共萧疏。
旋移小榻中庭坐,读尽扶桑太帝书。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太常致斋闲书寺壁》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下面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晚日微明弄雨余,
竹阴桐影共萧疏。
旋移小榻中庭坐,
读尽扶桑太帝书。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在太常寺斋戒期间的闲适景象。夕阳微明,轻盈的雨水还在滴落,竹林和桐树的阴影共同萧疏开来。文人转移自己的小床,坐在庭院中,读完了《扶桑太帝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安静、闲适的景象。夕阳微明和雨水的描绘,增添了一种宁静而温和的氛围。竹林和桐树的阴影给人一种凉爽和萧疏的感觉,与文人内心的宁静相呼应。
诗中的主人公旋移自己的小床,坐在庭院中,读完了《扶桑太帝书》。这表明他在斋戒期间有充裕的时间来享受阅读和思考。《扶桑太帝书》可能是一本著名的古籍,文人读完了它,显示了他的博学和渴望知识的心态。
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展现了闲适、宁静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在斋戒期间追求内心宁静、阅读知识的心境。这种温和而宁静的场景给人一种舒适和平和的感觉,也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闲适生活和内心修养的精神追求。
独出诸峰表,周围一丈圆。千寻雄镇地,万仞上擎天。湖浪动星际,荷花生日边。终当驾云鹤,绝顶会神仙。
默默曹自得,劳劳非吾任。不与君子逢,谁复明此心。偶客来自南,口有千里音。知无木索勤,颇复山水吟。对之为一笑,欣如获千金。宣城风物佳,古语昔已忱。太平又其有,道途邈幽深。溪流渺弯环,山劫屹抱临。况复寂寞人,黄绶事陆沉。公田秫既收,客席酒屡斟。悔予昔南浮,不往
小旗短棹西池上,青杏煮酒寒食头。绿杨阴里穿小巷,闹花深处藏高楼。紫丝络马客欲起,锦袖挽衣人相留。逢春倚醉不自醒,明朝始对春风羞。
海滨龙市趁春畲,江曲鱼村弄晚霞。孔雀行穿鹦鹉树,锦莺飞啄杜鹃花。
少室传来兔角杖,千圣护持为顶相。虎踞龙蟠势未休,云影山形冷相向。有时闲倚在虚堂,寥寥匝地凝秋霜。有时大作师子吼,德峤临际何茫茫。今日提来还不惜,分明普示诸知识。解拈天下任横行,高振风规有何极。
夺得骊珠即便回,小根魔子尽疑猜。拈来抛向洪波里,撒手大家空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