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高下欲分畦,积潦瀰茫隔寸堤。
天意未收连夜雨,农功良苦半身泥。
一丸莫救风涛决,千顷空怜稼穑低。
朝满夕除应可信,望晴心绪忆昌黎。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苏台悯农》是宋代王之道的一首诗词,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农业的关切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
稻田高下欲分畦,
积潦瀰茫隔寸堤。
天意未收连夜雨,
农功良苦半身泥。
一丸莫救风涛决,
千顷空怜稼穑低。
朝满夕除应可信,
望晴心绪忆昌黎。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写实手法描绘了农田的景象,通过描写农民辛勤耕作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和对农业收成的关切之情。
首两句描述了稻田的情况,稻田的高低势头欲要分出来,但积水泛滥茫茫一片,将稻田与田埂隔开。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农民的辛苦。天意未收,连夜的雨水不断,给农民的劳动带来困难。农民的辛劳努力就像半个身体陷在泥泞中一样,艰苦而辛酸。
接着的两句表达了农民的无奈和苦衷。农民再怎么努力,也无法阻止风浪决堤,一粒稻谷也无法救治这样的灾害。千顷的农田空荡荡地,只能怜悯农民的劳作和他们收获的微薄。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期盼。诗人相信,尽管早晨满天乌云,晚上才能消散,但清晨的晴空一定会到来。作者的心情和思绪,也回忆起了古代文人苏轼,昌黎是苏轼的字。
整首诗词通过描写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农田的关切,表达了对农民辛苦付出的同情和对农业丰收的期望,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思考。同时,通过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描绘,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力量对比。
虽与尊公甲子同,悬鹑久矣愧华虫。程仇不□□□魏,王贡安能胜鲍龚。时有放歌吟屋破,且无□□□途穷。故山处处薇堪采,何必支离粟几钟。
处则有超莲,出则将哦松。眉宇无一尘,出处皆雍容。君看妙莲华,本出汙泥中。两松痛埽溉,下有簿书丛。汙洁无二致,喧寂本亦同。於潜今畿邑,蜀道万里通。至今存古意,民风尚醇醲。一邑既当问,尤宜抚疲癃。蓝田文最高,后学仰韩公。彼言盖有激,昧者但称工。成案漫不省,丞载
为底胡姬酒,长来白鼻騧。摘莲抛水上,郎意在浮花。第十九卷
闭户晶我事,山光满盈几。饭余曲肱睡,一觉颇酣美。心平不作梦,境寂如止水。山童为煎茶,茶熟我当起。
万指相从作正观,出求卧席著蒲团。恬处敛雨野云薄,湛若磨风秋水寒。卷去犹知鼻头痛,坐来方信髑髅乾。芦花明月阿谁事,人在江湖把钓竿。
罗幕护寒遮晓雾。爱日烘晴,又是年华暮。潇洒江梅争欲吐。暗香漏泄春来处。何日寻芳溪畔路。挈_携筇,写景论心素。千里相逢真曾遇。羡君解道江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