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暗人初寂,寒生夜向深。
潜鱼聚沙窟,坠鸟滑霜林。
稍作他方计,初回万里心。
还家只有梦,更著晓寒侵。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宿齐河》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烛暗人初寂,
寒生夜向深。
潜鱼聚沙窟,
坠鸟滑霜林。
稍作他方计,
初回万里心。
还家只有梦,
更著晓寒侵。
【中文译文】
烛光昏暗,人们刚刚安静下来,
寒气逐渐加深,夜晚变得更深。
河中的鱼潜藏在沙窟中,
树上的鸟儿因霜而滑落。
稍作他处的打算,
初次回到万里心中。
归家只剩下梦境,
清晨的寒意更加侵袭。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描绘夜晚的一系列景象,传达了作者离家漂泊的情绪和对归乡的渴望。
首句“烛暗人初寂”以烛光昏暗的场景开篇,暗示了一种宁静和安静,也暗示了离别之情。接着,“寒生夜向深”,夜晚的寒冷不断加深,与作者离家在外的孤寂感相呼应。
接下来的两句“潜鱼聚沙窟,坠鸟滑霜林”运用了动物的形象,表达了离群、无依的状态。潜藏于沙窟中的鱼和滑落于霜林的鸟,都象征着离乡背井的人。
“稍作他方计,初回万里心”,表明作者曾经离开家乡,尝试着寻找他处的出路,但始终心系着万里之外的归乡之路。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渴望,同时也暗示了辗转他乡的艰辛和迷茫。
最后两句“还家只有梦,更著晓寒侵”是整首诗的高潮和结尾。诗人回家的愿望只能在梦中实现,现实中的清晨带来的寒意侵袭,使得归家的愿景更加遥远。这种无法实现的遗憾和无奈,通过诗人的表达,给读者带来深深的共鸣和思考。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离愁与归乡的渴望,展示了离乡背井者的心境和苦闷。读者在赏析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能够引发对家园和归属感的思考。
历眼看看剩浃旬,山河大地一齐新。不成过腊都无雪,只隔明朝便是春。夜半有谁过剡曲,年丰无处不尧民。草亭只在梅花外,知与人间隔几尘。
一笑憧憧雁鹜行,簿书堆里赋秋阳。心如坠絮沾泥懒,身似飞泉激石忙。雨後蹲鸱先稻熟,霜前浮蚁斗枨香。天涯节物遮愁眼,且复随乡便入乡。
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师道在三鸟可畔,友伦居五岂容亏。恰方誉瓘俄倾瓘,亦有尊颐不求颐。
历劫坦然无异色,东西何立谁南北。若言别有一灵光,认子不真元是贼。
过得旁罗上下滩,望中青出是灵山。三年此地四来往,老矣向渠成厚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