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那堪用,恩深未敢归。
谁能告民病,一一指吾非。
尔赴河间治,无嫌野老讥。
仍将尺书报,勿复问从违。
苏辙(一○三九~一一一二),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兄轼同以文学知名。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又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爲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召爲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爲河南推官,歷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天府判官。元丰二年(一○七九),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入爲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一○九四),以元祐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一○九八),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復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一一○八),復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一一一二),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年七十四。孝宗淳熙中,追謚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一、《宋史》卷三三九有传。 苏辙诗,以明万历间清梦轩刊《栾城集》(其中《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爲底本。参校宋刻残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大字本)、宋递修本《苏文定公文集》(简称宋文集本)、明嘉靖蜀藩朱让栩刻本(简称明蜀本)、《四部丛刊》明活字本(简称明活字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眉州刻《三苏全集》本(简称三苏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送侄迈赴河间令》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老去那堪用,恩深未敢归。
谁能告民病,一一指吾非。
尔赴河间治,无嫌野老讥。
仍将尺书报,勿复问从违。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辙送别自己的侄子侄孙迈,送他去河间担任官职的作品。诗人表达了自己年老无能,对侄子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民生疾苦的关切和愿望。诗人希望侄子能够到河间去治理,不要担心别人的嘲笑,继续为国家尽力,不要违背自己的初衷和责任。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辙对家族后辈的深情厚意以及对国家民生的关切和担忧。诗人在年老之际,感慨自己无力再为国家尽忠,因此将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希望他们能够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诗中的"老去那堪用"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和痛心,"恩深未敢归"则表明诗人对侄子的深厚爱意,希望他能为国家和人民继续奉献。
诗中的"谁能告民病,一一指吾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社稷的担忧,希望有人能够指出民生问题的根源,解决社会的病症。"尔赴河间治,无嫌野老讥"表明诗人对侄子勇于担当的赞赏和鼓励,他希望侄子能够坚定地去执掌河间的治理工作,不因外界的嘲笑和质疑而动摇。
最后两句"仍将尺书报,勿复问从违"是诗人对侄子的嘱咐,希望他能够时常向自己报告工作情况,不要违背自己的初衷和责任。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表达了作者对家族后辈和国家的期望和关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坚定和深情。
鸣雁{左嗈右隹}{左嗈右隹}来自北,一一衔芦度深碛。空受严霜捐羽毛,不为征人寄消息。散落湘吴无定所,或寄平川或洲渚。相唤相呼不乱群,非比寒鸦无次序。弋者多怀害尔心,栖宿须寻烟水深。
雨余芳草香,风起游丝动。幽禽四五声,说破春眠梦。
禅山乔木饱苍烟,柿叶能来老郑虔。楼阁暮寒风铁定,与僧分展对床眠。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燕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我爱山居好,跻攀缭暝烟。偃松低可坐,横石劣容眠。菊径重阳酒,梅花雪后天。一筇事事足,与世自无缘。
旅窜南方远,传闻北使来。旧庭知玉树,合浦识珠胎。白发因愁改,丹心托梦回。皇恩若再造,为忆不然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