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颂证道歌·证道歌》

三岁便能大哮吼,文殊也道难征斗。
遑遑权托罽宾牵,如今脱体无人守。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岁便能大哮吼,
文殊也道难征斗。
遑遑权托罽宾牵,
如今脱体无人守。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修行证道过程的思考和感慨。诗中提到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佛教中智慧与文学的象征,代表智慧与知识的修行。诗人通过描述三岁的孩童已经能够发出宏大的声响,暗示修行的道路并不容易。即便是象征智慧的文殊菩萨,也在证道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了修行证道的艰难与无常。三岁孩童大声哮吼的形象,象征着修行者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的坚定和勇气。而文殊菩萨的难以征斗,则强调了修行的困难和挑战。诗人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传达了修行的艰辛和对真理的追求。

诗的后两句描述了权力和名利对修行的干扰。遥指权力者,被罽宾押解,表示修行者在世俗纷扰中难以专心修行。而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当下修行者缺乏坚守和守护的担忧,形容修行者脱离了原本的本心,无法守住修行的初衷。

总之,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修行证道的艰难与无常,以及权力和名利对修行的干扰。诗人以此寄托了对修行者的期望和警示,呼唤修行者坚守初心,专心追求真理。

  • 《和此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

    坤舆载五岳,乾象垂三光。术极宰元化,俯仰无低昂。一理贯万有,形色皆停当。晋风竞清谈,幽眇夸辉煌。坐销白昼尽,狐兔睨其旁。天地亦为愁,何但颓偏方。

  • 《春困二绝》

    采花生菜又新年,节物人情已可怜。不待春来呼我困,四时何日不堪眠?

  • 《黄泥坂词》

    出临皋而东骛兮,并丛祠而北转。走雪堂之陂陀兮,历黄泥之长坂。大江汹以左缭兮,渺云涛之舒卷。草木层累而右附兮,蔚柯丘之囱蒨。余旦往而夕还兮,步徙倚而盘桓。虽信美而不可居兮,苟娱余于一眄。余幼好此奇服兮,袭前人之诡幻。老更变而自哂兮,悟惊俗之来患。释宝璐而被缯

  • 《题小鸾所居疏香阁(三首) 次仲女蕙齐韵》

    远碧绕庭色,参差映日明。竹间翠烟发,竹外双鸠鸣。径曲繁枝袅,嫣红入望盈。博山微一缕,烟浮画罗生。芳树清风起,飘飖落霰轻。

  • 《咏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 《钓鱼台》

    罗浮山崒嵂,安有钓鱼台。台居观东隅,此名从何来。昔时爨下童。辛勤水与柴。岁久功行完,豹变山阴霾。一朝采幽涧,恍然江海涯。篙师舣舟在,相与语诙谐。爨童有行计,篙师相与偕。得鱼馈主翁,辞去挽不回。傍者蹑其踪,扁舟往岩崖。始信武陵源,有路通尘埃。回视所遗鱼,化作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