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颂证道歌·证道歌》

寂灭性中随饮啄,渴饮饥餐无住著。
不患寡而患不均,众生和悦因斯乐。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作品评述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寂灭性中随饮啄,
渴饮饥餐无住著。
不患寡而患不均,
众生和悦因斯乐。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证道的精神境界和观念。诗人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述了在寂灭的境界中,随着自然的规律而生活,不受欲望的束缚。他表达了渴望和饥饿的状态,但没有固着于任何事物。诗人认为,人们不应该担心物质的匮乏,而是担心物质分配的不公平。只有在众生和谐共处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赏析:
这首诗词融入了佛教思想,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欲望的境界。诗人通过使用简练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寂灭境界下的生活状态。他以“随饮啄”来形容自己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不被欲望所束缚。在诗人的观点中,渴望和饥饿并非问题的关键,而是人们对物质分配的不公平感到担忧。他认为只有在众生和谐相处的情况下,人们才能真正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这首诗词表达了释印肃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境遇的关切。通过超脱尘世的境界,他呼吁人们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众生的和谐。这种观念在佛教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考方式。

  • 《朝中措(四用韵)》

    夜来梦绕宛溪干,啼_梦中酸。过了他乡寒食,白鸥剗地盟寒。云溪雨壑,月台风榭,借与人看。得似野僧无系,孤藤杖底挑单。

  • 《葆清值雨二首》

    积雨将旬浃,都无一日表。檐寒多雀噪,路滑少人行。云气连山暗,霜威彻骨清。更怜敧枕处,终夕听泉声。

  • 《司马宅》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萧条司马宅,门巷无人过。唯对大江水,秋风朝夕波。

  • 《次高若虚韵》

    时事口慵说,性灵诗可陶。客中三日阴,江头风浪高。六年寄此邦,鸥鹭皆心交。烟波迥自如,应笑吾生劳。世路转偪仄,旅鬓空萧骚。既往若电梦,所得真毫毛。岁月解欺人,木落江之臯。勿谓吾甚衰,得酒犹能豪。旧游固可恋,归盟那得逃。负暄依茆檐,儿辈供爬搔。

  • 《送石贲归吴兴》

    同志幸同年,高堂君独还。齐荣恩未报,共隐事皆闲。访寺临河岸,开楼见海山。洛中推二陆,莫久恋乡关。

  • 《挽孙少卿四首》

    圣主更新大化年,趋朝正预拔茅连。青华上厕郎星列,近密光陪卿月联。垂蹑从班提从橐,遽萌归兴乞归田。至今士论追怀处,第诵南山景行篇。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