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贵公子,乃如寒士家。
真宜举敦朴,已自胜浮华。
洲荻藏迷子,溪篁拥若耶。
相望只在眼,音问莫言赊。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这是一首宋代王安石的诗词《送张宣义之官越幕二首》。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谁说贵公子,却如寒士之家。
真正应该崇尚朴素,早已超越了浮华。
洲上的芦苇藏起了失迷的孩子,溪边的竹林拥抱着彷徨的人。
彼此相望只在眼神交流,言语问候已不必多言。
诗意:
这首诗词是王安石送别张宣义离开官职前往越国时所作。诗人通过对比贵公子与寒士生活的简朴,表达了对张宣义的赞赏和敬意。诗中提到了洲上的芦苇和溪边的竹林,暗示了迷茫和彷徨之意。而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张宣义的深情厚意,相望的目光已经足够,不需要言辞。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和对贵公子和寒士的理解。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贵公子的赞赏和对朴素生活的崇尚。诗中的描写细腻而富有意境,洲上的芦苇和溪边的竹林象征着生活中的迷茫和困惑,而相望只在眼神交流的句子则表达了诗人对张宣义真挚的情感和对友谊的珍重。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真实生活的追求,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诗境和思想境界。
琅玕转景苍虬立,露脚斜飞冷光湿。人归芳草恨苕苕,剑佩生寒秋水涩。离离箕斗正相望,交流帐合金波入。风前摇袂思沉沉,雷云不动蛟龙蛰。
主人风度不尘埃,幻作东西两洞来,惟有桑田变陵谷,直从心地起楼台。水于曲处流觞出,山到尽头留屐回。倦客几时归去得,税园随分买花栽。
长夏忽云过,徂年行且休。川原方渴雨,草木已惊秋。露蔓晨犹泫,风蝉暮更遒。明窗对清镜,世事判悠悠。
珍重通州守,凝香足燕清。海风喧夜永,江日汤春明。未废于灯读,应添折发生。长沙休赋鵩,归作汉公卿。
茅檐小屋对青山,只有渊明一味闲。手把黄花玩尊酒,宛然风味义熙间。
庙堂无计息干戈,国士衔冤未泊罗。尽五指天均日月,八千里地旧山河。人无远虑心徒切,里有新丧巷不歌。况是十年芹泮客,倚阑尤觉泪滂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