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落天梦,遂吟招隐诗。
携家异乡去,变服散人为。
郿坞云开后,圭峰月上时。
清秋此高兴,琴酒问同谁。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张朴翁归盩厔》是宋代文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处天梦之中,
于是便吟唱起了招隐的诗。
带着家人离开故乡,
改变着服饰,成为散居的人。
等到郿坞的云散去之后,
圭峰的月亮开始升起。
在这清爽的秋天,我感到非常高兴,
我拿起琴和酒,向谁问候呢?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张朴翁离开盩厔的情景。诗人自己在梦中醒来后,心情愉悦,便吟唱起了招隐的诗歌,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和张朴翁一同离开故乡,改变了自己的打扮,成为了散居的人。当郿坞的云散去,圭峰的月亮升起时,清秋的景色使诗人心情愉悦。最后,诗人拿起琴和酒,询问身边的伙伴,一同分享这份喜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和张朴翁离开盩厔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中有明显的对比和转折,从一觉醒来的天梦到吟唱招隐诗的心情转变,再到离开故乡变为散人的决定,以及云开月上之后的高兴心情,都展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化。清秋的景色和诗人拿起琴和酒的描写,更增添了一种宁静和愉悦的氛围。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友谊和共享快乐的渴望。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由、追求内心宁静的主题,给人以心灵上的共鸣。
倚栏无语倍伤情,乡思撩人拨不平。寂寞闲庭春又晚,杏花零花过清明。
锦绣文才貌甚都,冶容乱掷果盈车。披图宜鉴登徒子,折齿犹胜谢幼舆。
梦回金井卸梧桐。嘶马带疏钟。草面露痕浓。渐薄袖、清寒暗通。天低绛阙,云浮碧海,残月尚朦胧。吹面桂花风。峭不似、红尘道中。
万里配长征,连年惯野营。入群来拣马,抛伴去擒生。箭插雕翎阔,弓盘鹊角轻。闲看行近远,西去受降城。
儿童剪伐未须施,竹外横斜一两枝。冷艳更开深雪里。此花应不冀人知。
存亡三十载,事过悉成空。不惜沾衣泪,并话一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