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木落山露骨,秋月在水波濯魂。
客意归卧四明麓,三世佛从禅口吞。
大千俱坏我不坏,三六相昏渠不昏。
劫空照见造化种,回首应物亡尘根。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送月上人归乡》是宋代释正觉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西风吹散了树叶,山上露水凝结成霜。秋天的月亮在水面上洗涤灵魂。游子的心思回归到四明山下,三世佛教从禅宗的口中领悟。世间万物都会衰败,唯有我心不变。尽管岁月流转,却不会迷失自己。劫数的空灵映照着造物的奥妙,回首之间物尽其用,尘世的根本已经消逝。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月上人的送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禅宗思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思。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西风吹散了树叶,山上的露水凝结成霜。这些景象与归乡者离别时的心情相呼应,营造出一种静谧、凄凉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秋月在水面上的倒影,洗涤着人的灵魂。这里的水波可以理解为人心的波动,而月亮则象征着纯净和澄明的心灵。归乡者在离开时,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洗涤。
第三句表达了归乡者的心思回归到四明山下,这里可能是归乡者的故乡。四明山在佛教中有重要意义,可能代表着归乡者对佛教信仰的追求。
第四句则表达了佛教禅宗的启示。三世佛教指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期的佛教,禅宗强调通过内心的静默和觉察来领悟佛法。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佛教禅宗智慧的渴望和追求。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身的看法。大千俱坏我不坏,三六相昏渠不昏。大千是指宇宙间的一切,作者表达了在万物变化中自己内心的坚定和不变。三六相昏可能指的是世间的迷惑和困惑,作者表示自己不会被世俗的迷惑所动摇。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劫数和生命的思考。劫数指的是世间万物的兴衰更替,作者认为劫数的空灵可以照见造物的奥妙。回首应物亡尘根,意味着回首看世间万物,人们应当明白物尽其用,生命的根本在于超越尘世的束缚。
整首诗词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和禅宗思想的启示,表达了对归乡者的送别之情以及对人生和人心的深思。同时,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越尘世的追求与坚守,以及对自我和宇宙的思考。
睡里闻风雨,吾行拟暂停。起来搔首坐,喜见一天星。
石榴未拆梅犹小,爱此山花四五株。斜日庭前风袅袅,碧油千片漏红珠。
紫牡丹开竞洛豪,春风吹面看栽桃。琼琚多少非初服,却笑梅花不入骚。朱顶千年去不回,两峰南北白云堆。谁人得似黄公子,不爱闲花尚爱梅。
何方应雨落,此地只凉生。杯酒偶相属,晤言聊叙情。登楼念王粲,促席想渊明。乡里无新故。情亲总弟兄。
绿橘生西山,得自髯翁家。云此接活根,是岁当著花。俛仰乃十霜,垂蠹纷相遮。芳意竟寂莫,枯枝谩槎牙。风土谅非宜,翁言岂予夸。会令返故山,高深谢污邪。石液滋旧根,山英擢新葩。黄团挂霜实,大如崆峒瓜。当有四老人,来驻七香车。
苏子出俦辈,翩如天际鸿。才华刮眼膜,文字愈头风。岂止千人见,真当四海空。老夫虽耄矣,此论不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