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问黄居士,终年欠一书。
因人候消息,有使报何如。
向晚逢杨子,真堪托後车。
亲年方赖禄,不惜借吹嘘。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送杨侍禁寄频黄二公二首》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陈师道。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多问黄居士,终年欠一书。
因人候消息,有使报何如。
向晚逢杨子,真堪托后车。
亲年方赖禄,不惜借吹嘘。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送杨侍禁寄给频黄二公的情景。诗人向黄居士询问他欠下的一本书何时能送到。他希望借助他人来传递消息,并询问使者的情况如何。黄居士在晚上遇到了杨子,这让诗人感到安心,因为他可以把书托付给杨子带走。诗人把自己的幸运归功于黄居士的关照,因此愿意吹嘘自己有一个亲近黄居士的机会。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诗人与黄居士之间的书信往来,展现了一种友情和相互关照的情感。诗人迫切地想知道他所期待的书何时能送到,表现出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黄居士的重视。同时,诗人通过借助他人传递消息,表现了他在等待中的焦虑和不安。当诗人在晚上遇到杨子时,他感到欣慰,因为他相信杨子可以把书带给黄居士,这种情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诗人对黄居士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吝惜夸奖自己与黄居士的关系,显示出一种自豪和自满的态度。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词既有情感的深度,又有思考的余地,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节节荷风驿置,疏疏竹雨龙悭。欹枕几声鼓吹,卷帘数笔湖山。
谁何不欲蚤忘机,今已高年古亦稀。翠柳阴中黄鸟过,青山影里白鸥飞。新春已到无高下,故里重过有是非。人意不如毛羽意,声声犹道不如归。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将谓如庐阜,因迂数里行。问俱无古迹,来等慕虚名。借榻眠难熟,逢碑眼暂明。残僧逃似鼠,难结社中盟。
不逢星汉使,谁识是灵槎。
力田不逢年,识者未宜闵。他时岁在金,百两无虚稛。士生当自量,天道平如准。汝兄鲁叔山,正坐不前谨。有琴亦无弦,何心尚求轸。客来欲颓玉,大白辄满引。官长既屡骂,诸生亦时冁。一口吸西江,玄哉居士蕴。岁寒知苍松,日暮识丹槿。梦想八九椽,森然罗玉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