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高适,字达夫,渤海蓚人。举有道科,释褐封丘尉,不得志,去游河右。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掌书记,进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潼关失守,适奔赴行在,擢谏议大夫,节度淮南。李辅国谮之,左授太子少詹事,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进成都尹、劒南西川节度使。召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二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喜功名,尚节义,年过五十,始学为诗。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传诵。开、宝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集二卷,今编四卷。
中文译文:送杨山人返回嵩阳,在嵩阳停留不到十年,旧时的心事已经消逝。曾经的一些朋友再也见不到,而嵩阳的三十六峰却仍然就在眼前。到了二月,夷门的柳条已经变成了翠绿色,几声流莺的鸣叫令我感动得泪水湿透了我的心脾。我不会去砸井和耕田,而是希望你通过这种方式来忘记世俗的力量。山人啊,你喜欢走嵩阳的路,只有我依依不舍地长时间回忆着你。
诗意和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高适送别杨山人返回嵩阳的作品。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杨山人离去的惋惜之情和对嵩阳的美好的回忆。诗中的嵩阳被描绘得十分美丽,有着三十六峰的壮丽景色,也有绿色的柳条和流莺的鸣叫,这些美景和声音都令诗人感动得流泪。诗人不愿意去砸井和耕田,而是希望杨山人通过这种方式来忘记世俗的力量,这显现出诗人对嵩阳的向往和向杨山人的深情厚意。整首诗字里行间充满了离别的伤感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