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学术号渊源,端的名师四代传。
连岁朋来多秀士,一朝归去两高贤。
休言道统追千载,但淑人心直几钱。
见说新侯真好学,弓旌不日定招延。
陈宓(一一七一~一二三○),字师復,学者称復斋先生,莆田(今属福建)人。俊卿子。少及登朱熹之门,长从黄榦学。以父荫入仕。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调监南安盐税(本集《丁巳选调》)。歷主管南外睦宗院,再主管西外。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安溪县(明嘉靖《安溪县志》卷六)。七年,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九年,因建言忤史弥远,出知南康军。任满,改知南剑州,创延平书院。十七年,命知漳州,闻宁宗卒,乞致仕。理宗宝庆二年(一二二六),起提点广东刑狱,未上,主管崇禧观。绍定三年卒,年六十。追赠直龙图阁。有《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等。事见清干隆《福建通志》卷四四,《宋史》卷四○八有传。 陈宓诗,以清抄《復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藏南京图书馆)爲底本。底本形式尚整饬,但错漏极多,除少量酌校有关书引录,大量明显形误字、别体字径改;涉及文义的误字,改后加校;部分无法确定的错漏,加校。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延平二堂长》是宋代诗人陈宓所作,描写了延平学术的渊源和名师传承的情景。诗中流露出朴实而深刻的诗意,展示了陈宓对教育和学术的关注。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送别延平学堂的二位长老,
延平学术源远流长,
四代名师相传。
每年都有众多才子来此结交,
如今他们将一同离去,
成为两位高贤。
不必言说学术的传承已有千载,
只需注重人的品德直率,
这是何等难得的财富。
听说新任侯爷非常好学,
不久便会宣布延揽人才的消息。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陈宓对延平学堂的祝福和对学术传承的思考。首先,他强调了延平学术的历史渊源和名师相传的重要性。其次,他表达了对来延平学堂求学的才子们的慰问和送别之情。然后,他指出了学术的传承并非只在于理论的继承,更重要的是人的品德和直率。最后,他以一种期待的语气提及了新任侯爷对学术的重视,并预示着学堂将继续吸引人才。
整首诗以简练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学术和教育的重视。虽然没有直接揭示出诗人的情感,但通过对学术和才子的赞颂,以及对新任侯爷的期待,诗中透露出对教育兴盛和学术繁荣的热切希望。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学术传承和教育价值的思考。同时,它也是对延平学堂的致意和祝福,寄托了作者对于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的希冀。
白头老人照镜时,掩镜沉吟吟旧诗。二十年前一茎白,如今变作满头丝。吟罢回头索杯酒,醉来屈指数亲知。老于我者多穷贱,设使身存寒且饥。少于我者半为土,墓树已抽三五枝。我今幸得见头白,禄俸不薄官不卑。眼前有酒心无苦,只合欢娱不合悲。
采花供课能满庾,不自营巢庇风雨。壘土削板非爱君,君自归之若安堵。一声衙集律令严,两股挟持筋力苦。栋宇不牢偶堕地,尽见室家窥积聚。王缘积久颇厚实,招寇慢藏谁自取。山僧平日恐物伤,忍向么微施数罟。岂嫌嚼蜡味太薄,一割未厌犹再鼓。初犹忍恋纵追螫,俄困薰灼难力拒。
八字山头雁,武昌江上鱼。
乱山深处白云堆,地坼中空洞府开。茧瓮有天含宇宙,瑶台无路接蓬莱。金芝春暖青牛卧,珠树月明黄鹤回。此日登临兴何限,春风吹绽碧桃腮。
日月生天久,年年庆一回。时平祥不去,寿远节长来。连吹千家笛,同朝百郡杯。愿持金殿镜,处处照遗才。
十月开花是子真。小春分付与精神。折来含露晓妆新。暖意便从窗下见,粉容何待鉴中匀。宛然长似玉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