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才略暂临夔,泛绿依红诧小儿。
肯同稠人认毛遂,甘从走督得神师。
鱼城人喜景星出,象澦猿惊仙仗移。
七十老肥怕趋走,峡江亭上倍临歧。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
《送田使君都统离夔赴合州》是宋代阳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英雄才略暂临夔,
泛绿依红诧小儿。
肯同稠人认毛遂,
甘从走督得神师。
鱼城人喜景星出,
象澦猿惊仙仗移。
七十老肥怕趋走,
峡江亭上倍临歧。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田使君都统离开夔州前往合州的情景。诗中展现了田使君英雄才略的一时辉煌,但又形容他在离别时显得颇为犹豫和无奈。他泛舟在满目青绿和绚丽红色之间,令人惊叹不已,但这样的景色对于他来说只是小儿儿戏。
诗中还表达了田使君愿意与普通人一同认可毛遂的胆识,并甘心愿意成为走马承督的人,因为他知道这位神奇的师傅能给予他更多的指导和启示。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离别时鱼城的居民因为景星的出现而感到喜悦,而山谷中的猿猴却被仙仗的移动所惊吓。最后两句表达了田使君七十高龄、体态肥胖,他害怕匆忙行走的旅途,因此在峡江亭上多停留片刻,倍加思索是否要离开。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的场景为背景,通过描写田使君的举动和情感状态,表达了他在离别时的矛盾和彷徨。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田使君的才略与他此刻的不安和迟疑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通过景色和人物的描写,展示了离别时的喜悦、惊奇和不舍之情。
诗中还融入了对毛遂和神师的赞美,表达了田使君愿意虚心向他人学习,并愿意接受更高层次的指导和启示。这种虚心和谦逊的态度是一位英雄人物应有的品质。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离别时的复杂情感,通过对景色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田使君内心的挣扎和思考。这种对情感和人物心理的把握,使得诗词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灯火匆匆出馆陶,回看永济日初高。似闻空舍鸟乌乐,更觉荒陂人马劳。客路光阴真弃置,春风边塞只萧骚。辛夷树下乌塘尾,把手何时得汝曹。
手疏谢明主,腰章为长吏。方从会稽邸,更发汝南骑。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露冕见三吴,方知百城贵。
扁舟一水接湖杭,久别先生道德光。名子我方思右咳,隔邻公此选东床。彭聃上寿终澌尽,刘白同年各健强。梅子黄时雨如许,小留信宿共清觞。
日上宁容晓雾遮,须臾碧玉贯明霞。人谋天意适相值,寄语韩公不用夸。
牢落祠官冷似秋,赖诗消遣一襟愁。喜延明月常开户,贫对青山懒下楼。客诧瀑奇邀往看,僧夸寺僻约来游。何当与子分峰隐,饥嗅岩花渴饮流。
江南一枝春,岁久暗香灭。怪得深夜寒,荒村映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