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相关中守,元瑜邺下豪。
秋风嘶白马,路草照青袍。
地入参旗近,河连积石高。
当年兵战处,尊酒属吾曹。
郑獬(一○二二~一○七二),字毅夫,一作义夫,纾子。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七四)。通判陈州,入直集贤院、度支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英宗治平中出知荆南,还判三班院。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拜翰林学士(《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三四),权知开封府。二年,出知杭州,三年,徙青州(《干道临安志》卷三)。因反对青苗法,乞宫祠,提举鸿庆宫。五年卒(《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三八),年五十一。有《郧溪集》五十卷。原本久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宋文鑑》、《两宋名贤小集》中辑爲二十八卷,其中诗六卷。《东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二一有传。 郑獬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民国卢靖辑《湖北先正遗书》所收《郧溪集》(蒲圻张国淦据京师图书馆所钞库本刊刻,简称张本,张本所附校勘记称张本校)、《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三三《幻云居诗稿》等。又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爲第七卷。
《送盛寺丞》是宋代诗人郑獬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豪情壮志为主题,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英勇的将领形象,表达了赋予战士们的崇高使命感和忠诚精神。
诗词表达了对盛寺丞的送别之情。首先,诗人描绘了萧相关中守和元瑜邺下豪的形象。其中,萧相关中守骑在白马上,秋风吹拂着马的鬃毛,而元瑜则身着青袍,路上的草地也因阳光的照射而显得青翠欲滴。这些描绘既展示了将领们的英勇形象,也为后文的战争场景做了铺垫。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地势和河流的景象。地形险峻,参旗山临近,河水奔流连绵不绝,石头层层叠叠,高耸入云。这些描写表现了将领们征战的地域环境,以及他们面临的艰巨困难。
最后,诗人提及了战争的历史背景。将领们曾在这片战场上与敌人交战,共同经历了激烈的战斗。现在,他们相聚在一起,共饮美酒,象征着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往事的回忆。
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将领们的英勇形象和忠诚精神。通过描述壮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将战争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彰显了将领们在艰难险阻中的坚定意志和勇往直前的决心。诗中的盛寺丞送别情景,既表达了对将领们的敬佩和祝福,也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这首诗词通过精妙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郑獬对将领们的赞美和对战争的思考。同时,诗中蕴含的忠诚、团结和友谊的主题也使其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
前回边使至,闻道交河战。坐想鼓鞞声,寸心攒百箭。
晓上荒凉原,吊彼寂寥魂。眼咽此时泪,耳凄在日言。冥冥千万年,坟锁孤松根。
莽莽屯云接四溟,直疑天漏地维倾。此生觊望尽灰冷,但愿耳边无雨声。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欻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听者惑。露花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著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簿书束缚人,挥汗日亭午。平生世念薄,问子何自苦。佳辰相寻过,乐事稀可数。拨置为亲寿,菖花糁盘黍。欢言记时节,风俗自荆楚。独嗟我常棣,不得同笑语。杨梅应正熟,筀笋堪自煮。对床负归约,枕流惭乃祖。会当誓丘墓,畏出如畏虎。莫作两苏公,空言终龃龉。
清净本然,如合因缘。涅不缁而磨不磷,仰弥高而钻弥坚。随之无后,迎之无前,空空空处亡中边。而今信手拈来用,头尾相应正复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