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高迹若孤云,聊问太虚求所止。
昨因随风起西北,翩然远堕三隅里。
揽之不住瞥尔去,瞬息谁知几千里。
东游必定遇鸿蒙,请问无为最深旨。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牟太素山人》是宋代文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山人高迹若孤云,
聊问太虚求所止。
昨因随风起西北,
翩然远堕三隅里。
揽之不住瞥尔去,
瞬息谁知几千里。
东游必定遇鸿蒙,
请问无为最深旨。
诗意:
这位山人高高在上,宛如一朵孤独的云,我只能随意询问他是否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昨日因随风飘荡向西北飞去,迅速消失在遥远的三隅之间。我揽着他,却无法使他停留,转瞬间他就消失在几千里外。他东行必然会遇到茫茫混沌之境,我想问他,无为究竟是一种何等深刻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山人的高迹若孤云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在追求内心寄托和理想归宿的过程中的无奈和迷茫。山人是个追求道义和无为境界的人,他随风而去,消失在远方,象征着他在追求心灵归宿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诗中的“揽之不住瞥尔去”表达了人们对于内心追求的无力和无法掌控的感受。而“瞬息谁知几千里”则强调了人们对于道义追求的艰辛和漫长。最后,诗人请教山人,问无为是否是最深刻的追求目标,暗示着他对于道义境界的向往和探索。
整首诗词意境深远,语言简练,通过山人的形象,传达了追求心灵归宿和道义境界的主题。诗人以自己的追问和向往表达了对于无为境界的向往和思考,展示了宋代文人内心追求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考。
随随昔昔,是这个贼。簸土扬尘,驰南走北。一棒打杀,狗也不喫。后来不肖儿孙,个个一模脱出。
援毫心常慵,临诀意弥永。吾所欲赠子,不语各自领。间兹南北居,谁能不怲怲。夸人毗荣名,达士劝深省。凿方吾自量,輹壮子当骋。康路方多虞,窘步亦思整。与子尚有心,胡能置形影。
骤落真成点缀,旋风已复模糊。莫拟丹青图画,且看造物工夫。
梨花深寂杨花闲,雨鸠晴鸠两关关。越王楼下春事繁,有美一人心独丹。欲往从之厚我颜,无绣段兮为君欢。子规夜嗥斗阑干,江草碧色江波漫。芙蓉城头芳露乾,有美一人拥朝寒。欲往从之髀肉酸,无桂棹兮扬君澜。牛头拨云寻懒残,牛背落日人空还。短筇尚点湘妃斑,好春未必天能悭。
江浒行厨转,关头细路过。手摩如象石,目送卧龙坡。肮脏云端柏,鬅鬙雨后莎。晚来晴更好,舟发乱山阿。
儒服学从政,遂为尘事婴。衔命东复西,孰堪异乡情。怀禄且怀恩,策名敢逃名。羡彼农亩人,白首亲友并。江山入秋气,草木凋晚荣。方塘寒露凝,旅管凉飙生。懿交守东吴,梦想闻颂声。云水方浩浩,离忧何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