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父须生公相家,修洁不类在纨绮。
岂惟浩荡爱古学,实亦纵横晓时事。
孟州之民尔何幸,一旦得此贤半刺。
定知未几政清简,日日案头诗满纸。
河阳花开酒休{左言右尼},太行云飞楼好倚。
若因行县至盘谷,为访其间隐君子。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吕希彦司门通判河阳》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送吕希彦司门通判河阳,
行父须生公相家。
修洁不类在纨绮,
岂惟浩荡爱古学,
实亦纵横晓时事。
孟州之民尔何幸,
一旦得此贤半刺。
定知未几政清简,
日日案头诗满纸。
河阳花开酒休左言右尼,
太行云飞楼好倚。
若因行县至盘谷,
为访其间隐君子。
诗意:
这首诗是为了送别吕希彦,他是一位被任命为河阳司门通判的官员。诗人表达了对吕希彦的赞美和祝愿,并表达了对他清廉、有学识、通晓时事的欣赏之情。诗人认为孟州的人民非常幸运,因为他们有了这样一位贤明而有才华的官员。诗人预感吕希彦的政绩将会很快清明简正,并且他的案头将满是他写的诗。诗中还描绘了河阳的花开和太行山的云飘,表达了对吕希彦未来成功的祝愿。最后,诗人表达了他想要去探访吕希彦的愿望,以了解他在行县和盘谷之间的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吕希彦为主题,通过对他的赞美和祝愿,展示了诗人对贤明官员和清廉政治的向往。诗人对吕希彦的赞美主要集中在他的学识和对时事的了解上,认为他既有广博的古代学问,又通晓当代的政治动态。诗人认为河阳的花开和太行山的云飘都象征着美好的景象,暗示了吕希彦未来在政治和生活中的成功。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够去拜访吕希彦,与他分享隐居生活的乐趣。
整首诗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吕希彦的赞美和祝福,并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来增强诗歌的意境。这首诗词展示了宋代文人对清廉政治和有才华的官员的崇敬之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道德和才能的重视。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午景帘栊静,薰风草木酣。谁知恭俭德,彩缕出亲蚕。
休吟稽山晚,听咏秦城旦。鸣鸡初有声,宿鸟犹未散。丁丁漏向尽,冬冬鼓过半。南山青沉沉,东方白漫漫。街心若流水,城角如断岸。星河稍隅落,宫阙方轮焕。朝车雷四合,骑火星一贯。赫奕冠盖盛,荧煌朱紫烂。沙堤亘蟆池,市路绕龙断。[子城东北低下处,旧号虾蟆池。]白日忽照耀
既将茅覆檐,复有松为盖。五里入山时,憩此得寒籁。曾无康乐游,但见云衲会。
宋时豪士石曼卿,帝命作主芙蓉城。我才比石万无一,半世虚负狂直名。年来似有丧心疾,荐共引鲧辜苍生。天诛未加公论沸,日夕惟待鼎镬烹。何哉异梦出非想,忽遇仙老谈真情。谓予夙是文昌相,漏泄轻举遭弹抨。帝令谪堕饱忧患,且使两足蹒跚行。追思善步不可得,忽升妙术矧敢轻。
参稽道德本无言,不二门开阐古先。多谢师尊传演教,要令后学悟真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