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飞过洞庭湖,但有青天地欲无。
出峡蜀人趋鼎沣,溯江阃救千巴沦。
飘零诗酒全可梦,流落兵戈剩此躯。
今日升平归去好,泛洲应有橘千株。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早年以诗获知州魏克愚赏识,后随魏至永嘉,得制帅吕文德推荐。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进士,廷试原爲甲科第一,爲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迁通判安吉州。时贾似道鲁港兵败,上书劾贾,召爲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爲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觐见,归后仍旧任。前后在郡七年,爲婿及门生所讦,罢,不再仕。以诗游食元新贵间二十余年,也与宋遗民往还,长期寓居钱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诗初学张耒,晚慕陈师道、黄庭坚,鄙弃晚唐,自比陆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诗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续集》,系元时罢官后所作,自序称二十卷,《千顷堂书目》作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腼顔仕元,以“大物既归周,裸士来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开解,并谀元爲“今日朝廷贞观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书入都……》),诚属可鄙,所以爲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所深诋。周斥其曾以梅花百咏谀贾似道,当爲事实,集中有“向来世故未曾识,折腰此人(似道)觊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张君輗约饮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爲韵》),即爲此事之证明。因此前人虽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愤,而回人品确不能称道。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传。 方回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抄《虚谷桐江续集》(四十八卷,简称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两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诗集外之诗、校本多出底本之诗及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送刘叔有还古鼎》是宋代作家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我曾飞越洞庭湖,却只看到一片青天地。离开蜀地的人们急忙赶往鼎沣,顺着江阃寻找千巴沦的幸存者。飘零的诗和美酒只能成为梦境,而我流落于兵乱之中只剩下这受伤的身躯。如今和平回归,我将返回我的家乡,泛舟在大地之上,应该会看到千株橘树。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的游历经历和对战乱的感慨。作者曾经飞越洞庭湖,但却感到天空和大地都没有那么宽广辽阔。当他离开蜀地时,看到蜀地的人们匆忙赶往鼎沣,想要寻找在千巴沦中存活下来的人们。诗中提到的飘零的诗和美酒只能成为梦境,而作者自己在这战乱之中流落,只剩下受伤的身体。然而,如今和平回归,作者将返回他的家乡,乘船在大地上漂流,应该能看到千株橘树。
赏析:
这首诗词以作者的个人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乱和流离失所的痛苦感受,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与归属的渴望。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洞庭湖和青天地的对比,突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迷茫感。同时,通过蜀地人们赶往鼎沣寻找幸存者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乱中人们命运的关切和同情。诗中的飘零诗和美酒象征着逝去的美好和愿望,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困境和对现实的无奈。然而,诗的结尾带来了一丝希望,作者预言自己将回归家园,泛舟在大地之上,预示着和平的来临和归属感的实现。最后的橘树象征着丰收和美好的生活,给人以希望和美好的期待。
整体而言,《送刘叔有还古鼎》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和情感,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展现了战乱背景下的人们命运的苦难和对和平归属的向往。这首诗词既具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又融入了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风软湖光远荡磨。春衫初试薄香罗。踏青无计奈君何。莫笑老来多岁月,肯教闲去少诗歌。长安陌上有铜驼。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曳练为银汉,熔金作月波。桂华斜丽处,鳷鹊得光多。云叶三秋净,菱花一镜磨。宫担晖水竹,观影澹星河。雾湿残宵柝,霜明欲晓珂。口头余映在,剑佩已相摩。
初辞楚泽到吴村,访旧嗟君古道存。欲治匆匆归后计,难留款款坐中论。雪迟似让梅先白,月早如愁树已昏。此别终非前别远,孤舟江上莫销魂。
寒轻菊未残,春小梅初破。兽炉闲拨尽,松明火。青毡锦幄,四壁新妆里。重暖香篝,绣被拥银屏,彩鸾空伴云卧。相思何处,梦入蓝桥左。归期还细数,愁眉锁。薄情孤雁,不向楼西过。故人应怪我。怪我无书,有书还倩谁呵。
自读高阳赞隐君,便知名与此山存。凭栏须及三更月,吊古空招千载魂。殿上风幡飞海燕,寺前石峤过江豚。何人瘗鹤无踪迹,犹有残碑没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