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虽晚亦匡庐,得见先生喜有馀。
止为包荒安邸舍,敢将入幕论乡闾。
一官贪禄无他望,四海安身即定居。
幽谷若因明主问,莫言臣邑有相如。
曹彦约(一一五七~一二二九),字简甫,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进士,歷建平尉、桂阳军录事参军、知乐平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宁宗开禧三年(一二○七)知汉阳,嘉定元年(一二○八),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权知鄂州兼湖广总领,改提点刑狱,迁湖南转运判官。三年,除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五年,以事罢。八年,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十年,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十五年,除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理宗绍定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二。有《昌谷类稿》六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昌谷集》二十二卷。事见《鹤山大全集》卷八七《宝章阁学士通议大夫致仕曹公墓志铭》。 曹彦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残本《永乐大典》所录。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雷赴漕召》是宋代诗人曹彦约的作品。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生虽晚亦匡庐,
得见先生喜有馀。
止为包荒安邸舍,
敢将入幕论乡闾。
一官贪禄无他望,
四海安身即定居。
幽谷若因明主问,
莫言臣邑有相如。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曹彦约对雷赴漕召的赞赏和祝福之情。曹彦约自称年纪较大,但仍能结交到雷赴漕召这样的先生,心中感到非常高兴。雷赴漕召为了安定人民的生活,放弃了私利,住进了包荒安邸舍,曹彦约敢于在这样的人物面前谈论国家大事和乡邑之事。雷赴漕召只求一个官职和稳定的生活,不贪图其他名利。他在四海安居,不再迁徙。如果明主前来拜访,雷赴漕召会像相如那样坦诚相对,不再谦虚推辞。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曹彦约对雷赴漕召的敬佩和赞赏之情。曹彦约以自己年纪较大的身份自谦,但仍能结交到雷赴漕召这样的杰出人物,表达了对先生的喜悦之情。雷赴漕召为了安定人民的生活,选择了朴素的居所,不追求名利,这种坚守原则的品质令曹彦约非常敬佩。诗人敢于在雷赴漕召面前谈论国家大事和乡闾之事,暗示了雷赴漕召的开明和宽容。最后两句表达了雷赴漕召的谦虚态度,如果有明主前来,他会像相如一样真诚相待,不再谦虚拒绝。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雷赴漕召的景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清廉官员和自谦谨慎的态度的推崇。
赤帻峨峨玉羽明,篱间新织竹笼成。老人从此知昏晓,不用元戎报五更。
陇西李都尉,骁勇称将材。提师浚稽山,一鼓单于摧。步卒五千人,转战昏阴霾。道穷矢亦尽,惜哉勇弗裁。捐躯诚独难,大义岂不乖。得当纵报汉,二心安可怀。迢迢五原关,思归隔天涯。遂使铁石心,化为土与埃。终然没胡沙,竟为百世哀。
倚杖而立,示真般若。手中册子,云何抄写。长老若不放下,疑杀后生尊者。
年踰关百颇酸心,眼底朋俦试选抡。松竹梅花三益友,诗书画卷一閒人。北窗高卧那非乐,南阮甘贫只任真。却喜生无荣辱事,底须姓字动朝绅。
予昔梦食石芝,作诗记之,今乃真得石芝于海上,子由和前诗见寄。予顷在京师,有凿井得如小儿手以献者,臂指皆具,肤理若生。予闻之隐者曰,此肉芝也,与子由烹而食之。追记其事,复次前韵。土中一掌婴儿新,爪指良是肌骨匀。见之怖走谁敢食,天赐我尔不及宾。旌阳远游同一许,
青山修竹矮篱笆,彷佛林泉隐者家。酷爱绿窗风日美,鹤梳轻毳乱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