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来世上岂缘名,适去人间岂为情。
古寺山中几日到,高松月下一僧行。
云阴鸟道苔方合,雪映龙潭水更清。
法主欲归须有说,门人流泪厌浮生。
李端,字正已,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大历十才子。尝客驸马郭暧第,赋诗冠其坐客。初授校书郎,后移疾江南,官杭州司马卒。集三卷,今编诗三卷。
送皎然上人归山
适来世上岂缘名,适去人间岂为情。
古寺山中几日到,高松月下一僧行。
云阴鸟道苔方合,雪映龙潭水更清。
法主欲归须有说,门人流泪厌浮生。
译文:
送皎然上人归山
来到这个世间,岂是为了名利?离去人间,又岂是为了感情?
在古寺山中逗留了几天,月光下行一次僧侣之行。
云阴笼罩鸟的道路,苔藓才得以合拢;雪映照着龙潭的水更加清澈。
法主要归山,必定有要陈述;门人们流泪,对于俗世已经厌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道士皎然离开人间归山的情景,表达了对名利和感情的超脱与超越。诗人认为在世人间,追逐名利和纠结于感情只会使人陷入繁琐的世俗中,难以真正得到心灵的平静。相比之下,归山修道,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才能真正获得真实的自我和道的启示。诗中所描绘的古寺山和高松月下的景象,给人以宁静和祥和之感,进一步强调了修道的价值和意义。
整首诗以平凡现实中的离去与归山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于俗世的看破和超脱的态度,展现了佛教的禅宗思想。这种超越俗世、尘缘的态度在唐代的文学中非常常见,体现了一种清静超然、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古渡疎杨数树青,孤村细草冻还醒。风光直欲催头白,樽酒何人肯放停。小院腰肢今寂寂,天涯魂梦几冥冥。闺中莫道长相忆,客路悲风彻夜听。
杜陵雁下岁将残,疋马西游雪拥关。憔悴敢忘双阙路,淹迟遍看两川山。春回柳眼梅须里,愁在鞭丝帽影间。安得黄金成大药,为人千载驻颓颜。
君话南徐去,迢迢过建康。弟兄新得信,鸿雁久离行。木落空林浪,秋残渐雪霜。闲游登北固,东望海苍苍。
青春不觉老朱颜,强半销磨簿领间。愁客倦吟花以酒,佳人休唱日衔山。共知寒食明朝过,且赴僧窗半日闲。命驾吕安邀不至,浴沂曾点暮方还。
山际楼台水际村,见梅常是动吟魂。全身此日清芬里,篱落疎斜水喜论。
庚寅去吴西适楚,秋晚孤舟泊江渚。荒林月黑虎欲行,古道人稀鬼相语。鬼语亦如人语悲,楚国繁华非昔时。章华台前小家住,茆屋雨漏秋风吹。悲哉秦人真虎狼,欺侮六国囚侯王。亦知兴废古来有,但恨不见秦先亡。开窗酹汝一杯酒,等为亡国秦更丑。骊山冢破已千年,至今过者无伤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