遡风绣节洞庭滨,作噩重逢未识真。
不谓颓龄来岭海,乃承华武接星辰。
公捐累印轻於叶,我愧满襟皆是尘。
从此庙堂医国去,好留肘后遗陈人。
李曾伯,字长孺,号可斋,祖籍覃怀(今河南沁阳),侨居嘉兴(今属浙江)。理宗绍定三年(一二三○),知襄阳县。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爲沿江制置司参议官(《宋史》卷四二《理宗纪》)。三年,迁江东转运判官、淮西总领(《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爲两淮制置使兼知扬州。九年,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转运使。移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宝祐二年(一二五四),改夔路策应大使、四川宣抚使。以事奉祠。起爲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六年,再知静江府。復以事罢。景定五年(一二六四),起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曾伯以文臣主军,长于边事,爲贾似道所嫉,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禠职。寻卒。有《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后十二卷。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有传。 李曾伯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清康熙影宋抄本(简称影宋本,藏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交代董矩堂赴召三首
遡风绣节洞庭滨,
作噩重逢未识真。
不谓颓龄来岭海,
乃承华武接星辰。
公捐累印轻於叶,
我愧满襟皆是尘。
从此庙堂医国去,
好留肘后遗陈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李曾伯所作的《送交代董矩堂赴召三首》。诗中通过描绘洞庭滨的绚丽景色,表达了对交代董矩堂的送别之情。诗人感慨自己的年岁已经颓废,而交代董矩堂却能获得华武的召唤,接受重任,与星辰同辉。
诗中描绘了洞庭湖畔的风景,给人一种美丽的感觉。通过"遡风绣节"的描写,诗人展现了洞庭湖畔的风光如画,仿佛置身于绣线般的节日之中。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交代董矩堂的敬佩之情,称其为"作噩重逢未识真",意指交代堂堂之才,直到此刻才真正被认识和了解。
之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身年龄的颓废感。他不禁感慨交代董矩堂能够经历山岭和大海的洗礼,接受华武的召唤,而自己却只能沉浸于尘世的琐碎中。"公捐累印轻於叶",指的是交代堂所承担的重任和责任,轻于叶子的薄薄一层,而自己却感到愧疚,认为自己的成就和事业只是身上尘土的堆积。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交代董矩堂的送别之情。交代堂将离开宫廷,前往医治国家的疾病,而诗人则希望能够留下来,继续为国家尽一份力量。"好留肘后遗陈人",意指愿意留下来,继续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交代董矩堂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英才的敬佩和自身的无奈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对于官场的矛盾心态,希望能够为国家尽忠,却又常常被官僚体制的局限所困扰。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李曾伯的豪情壮志和对理想的追求。
倚栏无语倍伤情,乡思撩人拨不平。寂寞闲庭春又晚,杏花零花过清明。
锦绣文才貌甚都,冶容乱掷果盈车。披图宜鉴登徒子,折齿犹胜谢幼舆。
梦回金井卸梧桐。嘶马带疏钟。草面露痕浓。渐薄袖、清寒暗通。天低绛阙,云浮碧海,残月尚朦胧。吹面桂花风。峭不似、红尘道中。
万里配长征,连年惯野营。入群来拣马,抛伴去擒生。箭插雕翎阔,弓盘鹊角轻。闲看行近远,西去受降城。
儿童剪伐未须施,竹外横斜一两枝。冷艳更开深雪里。此花应不冀人知。
存亡三十载,事过悉成空。不惜沾衣泪,并话一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