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第诸兄早相见,别时托子以无倦。
百岁论交见子心,一朝取别宁吾愿。
妙岁远游真所难,肯为得官近长安。
圣作诗书端有意,犹须用心科举外。
陈师道(一○五三~一一○二),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学者称后山先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苦志好学。年十六,以文谒曾巩,遂留受业。神宗熙宁中,王安石经学盛行,师道心非其说,绝意仕进。元丰四年(一○八一),曾巩奉诏修史,荐入史馆,以布衣未果。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四月,以苏轼等荐(《苏轼文集》卷二七《荐布衣陈师道状》),起爲亳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本集《谢徐州教授启》)。七月,除太学博士(《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三○),因五月间曾託疾乞假到南京见苏轼,仍罢爲徐州教授(本集《谢再授徐州教授启》)。五年,移颍州教授(任渊《后山年谱》)。绍圣元年(一○九四),坐苏轼余党,谪监海陵酒税(本集《与鲁直书》)。二年,调彭泽令,以母丧未行,家居六年。元符三年(一一○○),除棣州教授,未赴,召爲秘书省正字(《后山年谱》)。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扈从南郊,天寒无绵衣,以寒疾卒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年四十九。遗着由门人魏衍编爲《彭城陈先生集》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已佚。有《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收诗多于魏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卷)及任渊《后山诗注》传世。《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陈师道诗,以宋蜀刻大字本《后山居士文集》(有绍兴二年谢克家序)爲底本(卷六原缺第二十二页,据目录以宋刻《后山诗注》本补足)。校以宋刻《后山诗注》(残存卷三下至六,藏北京图书馆,简称宋注本)、高丽活字本《后山诗注》十二卷(出明弘治十年袁宏刻本,《四部丛刊》据此影印,简称高丽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诗注》十二卷(简称库注本),清雍正八年(一七三○)赵骏烈刻本《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据明弘治十二年马暾刻本《后山先生集》三十卷重编,简称赵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后山集》二十四卷(简称四库本)、张钧衡《适园丛书》本《陈后山集》三十卷(一九一四年据旧钞本翻刻,简称张本)。除宋刻残本外,五本共同的异文校语简作各本。凡底本失收而见于校本诸诗,编爲第七卷,新辑集外诗附后。
《送黄生兼寄二谢二首》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黄生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对黄生的祝福和对他前程的期望。下面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送黄生兼寄二谢二首
南第诸兄早相见,
别时托子以无倦。
百岁论交见子心,
一朝取别宁吾愿。
妙岁远游真所难,
肯为得官近长安。
圣作诗书端有意,
犹须用心科举外。
这首诗以送别黄生为主题,情感真挚。诗人在南方与黄生相聚时,表达了他们早早相见的愿望,暗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在离别时,他托付黄生不要感到疲倦,希望他能够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诗人提到了百岁论交,意味着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历久弥坚,深入人心。然而,尽管他们情意绵绵,作者还是希望黄生能够顺利实现自己的愿望,即早日取得功名。这里的“一朝取别”既可以理解为离别的时刻,也可以解读为黄生一旦实现自己的抱负,与众不同,与世隔绝。
诗中还提到了黄生远游的艰辛。诗人意识到艰难的旅途与实现理想的困难,但他相信黄生愿意为了近于长安的官职而努力。长安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代表着权力和地位,所以作者希望黄生能够在这里有所成就。
最后两句提到了圣人所作的诗书以及科举考试。诗人认为黄生在文学和考试方面都有着深思熟虑的意图,他鼓励黄生在科举考试之外,也要用心去修炼诗书。这表明作者对黄生的全面发展和成功充满了期待。
整首诗以深情厚谊和对黄生未来的祝福为主旨,表达了诗人对黄生友情的真挚和对他前程的期许。通过描绘离别的情景,诗人展现了对黄生的深深思念和对他未来的关心,同时也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奋斗的思考和认识。
忽而来兮,格神鸿休。忽而往兮,神不予留。神在天兮,福我寿我。千万春兮,高灵下堕。
翠岭一千寻,岭上彩云如幄。云影波光相射,荡楼台春绿。 仙鬟撩鬓倚双扉,窈窕一枝玉。日暮九疑何处?认舜祠丛竹。
终年常避喧,师事五千言。流水闲过院,春风与闭门。山茶邀上客,桂实落前轩。莫强教余起,微官不足论。
冷落江西香火缘,岭南人少问吾传。一行水陆余千里,两岁风花仅百篇。句眼竟谁知落处,古囊长是挂闲边。獿人常试斲泥手,客里相逢喜欲颠。
人情甘阿谀,我独倦请谒。尤於权门疏,万事亦已拙。平生江湖期,梦寐不可遏。青青西门槐,少解马上暍。
缥竹湘南美,吾师尚毁形。仍留负霜节,不变在林青。每入杨枝手,因谈贝叶经。谁期沃州讲,持此别东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