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公典选继昌黎,是我学人行卷时。
香火奉祠虽觖望,簿书栖邑尚淹期。
长年敢有飘零恨,末路欣逢陶冶私。
自度才能不堪举,直思求地勉寒饥。
赵蕃(一一四三~一二二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爲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时清之知衡州,求爲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节。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着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干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事见《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赵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赵蕃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简称殿本)、《永乐大典》残本等。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十七卷。
《送韩建宁赴召二首》是宋代赵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根据您提供的信息进行的分析。
中文译文:
忆公典选继昌黎,
是我学人行卷时。
香火奉祠虽觖望,
簿书栖邑尚淹期。
长年敢有飘零恨,
末路欣逢陶冶私。
自度才能不堪举,
直思求地勉寒饥。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对韩建宁的送别。韩建宁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事,他被召唤去从事一项重要的职务。作者在诗中回忆起与韩建宁一起学习的时光,以及他们共同追求进步的经历。尽管作者对韩建宁受到重用感到羡慕,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才能有限,无法达到同样的高度。然而,作者仍然心怀感激,因为在他走向晚年之际,他有机会与韩建宁这样的有才华之人交往,从而获得启迪和陶冶。
赏析:
这首诗以忆往昔和送别的情感为主题,通过对韩建宁的赞扬和自省,展示了作者对才能和机遇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能的不足和对韩建宁成功的羡慕之情。然而,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自怨自艾,而是以一种豁达的态度欣赏自己所拥有的陶冶和启示。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处境,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对奋斗的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韩建宁的送别和自我反思。通过对才能与机遇的思考,作者展示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这首诗词既有情感的流露,又有对自身局限的认知,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的感觉。同时,它也传递了对友谊和人生价值的思考,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从中汲取一些启示。
节节荷风驿置,疏疏竹雨龙悭。欹枕几声鼓吹,卷帘数笔湖山。
谁何不欲蚤忘机,今已高年古亦稀。翠柳阴中黄鸟过,青山影里白鸥飞。新春已到无高下,故里重过有是非。人意不如毛羽意,声声犹道不如归。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将谓如庐阜,因迂数里行。问俱无古迹,来等慕虚名。借榻眠难熟,逢碑眼暂明。残僧逃似鼠,难结社中盟。
不逢星汉使,谁识是灵槎。
力田不逢年,识者未宜闵。他时岁在金,百两无虚稛。士生当自量,天道平如准。汝兄鲁叔山,正坐不前谨。有琴亦无弦,何心尚求轸。客来欲颓玉,大白辄满引。官长既屡骂,诸生亦时冁。一口吸西江,玄哉居士蕴。岁寒知苍松,日暮识丹槿。梦想八九椽,森然罗玉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