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觉情多念子孙,而今惭愧起家门。
是须记取南山语,镂骨铭肌共报恩。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髮,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凈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爲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颂古一百则》是一首宋代的诗词,由释正觉创作。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老觉情多念子孙,
而今惭愧起家门。
是须记取南山语,
镂骨铭肌共报恩。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释正觉对子孙后代的深情厚意,并且在年老之际对自己起初的家门感到惭愧。他强调了记住南山的语言,将孝道铭刻在骨髓中,以报答祖先的恩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平淡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对家族血脉的思念之情。通过"老觉情多念子孙"表达了作者年迈时对子孙的深情关怀,他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念念不忘后代的幸福。"而今惭愧起家门"表明了作者对自己起初的家门感到愧疚,可能是指他在年轻时未能有所成就或未能给家族带来荣耀,从而在晚年感到懊悔和遗憾。
"是须记取南山语,镂骨铭肌共报恩"这两句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信念和决心。南山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视为道德高尚和孝道的象征,这里代表了传统的家族价值观。作者希望后代能够继承并坚守这种价值观,将孝道铭刻在骨髓中,以报答祖先的恩情。这种铭记和报恩的意愿凸显了作者的家族观念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子孙后代的深情厚意和对家族传统的思考。它强调了孝道和家族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催人反思自己的家族责任和传承。这首诗词通过深情的表达和传统的价值观,展示了宋代文化中对家庭、传统和孝道的重视。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云遮襄国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阆苑红初露,瑶池碧半涵。春生从太极,化洽本周南。
一自邻居十二年,几番为客更从前。入同饮酒柴炉畔,出看呼卢竹爆边。鼓吹儿童聊处闹,庖厨烟火几家眠。今宵莫恨轻离别,此地蹉跎岂偶然。
岁穷终有别,人老得无愁。眼看书先废,材衰句懒酬。计年知晚易,论学愧东丘。欲就宁川志,开春与子谋。
寄意南丰一瓣香,愿公耆艾炽而昌。历经七甲鬓浮绿,带锡万钉眉映黄。疑是函关逢老子,岿然鲁国有灵光。阴功更说燕山桂,留与时人作义方。
客里有所过,归来知路难。开门野鼠走,散帙壁鱼干。洗杓开新酝,低头拭小盘。凭谁给麹蘖,细酌老江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