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

见色明心事已差,闻声悟道更交加。
观音妙智慈悲力,荆棘林生优钵华。

作者介绍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作品评述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是宋代释宗杲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禅宗思想,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见色明心事已差,
当我们只看到外在的表象时,心灵的事物已经变得不足为道了。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内心修行和提升的重要性的思考。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事物所迷惑,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诗中的"见色"可以理解为对于世俗的执着和欲望,而"明心事已差"则指的是心灵的修行已经变得缺失和偏离了正道。这句诗呼吁人们要超越对外在物质的追求,关注内心的修炼和提升,以实现真正的心灵自由。

闻声悟道更交加。
当我们倾听声音时,对于道理的领悟会更加深厚。
这句诗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在寻求智慧和修行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需要倾听他人的智慧和经验。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道理,使自己的修行更上一层楼。

观音妙智慈悲力,
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之力。
这句诗赞美了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观音菩萨在佛教中被视为慈悲和智慧的化身,能够帮助众生解脱苦难。诗中的"妙智"指的是观音菩萨的卓越智慧,而"慈悲力"则强调了观音菩萨对于众生的无私关怀和慈悲心。

荆棘林生优钵华。
荆棘丛生中绽放出美丽的莲花。
这句诗以荆棘林中开放的莲花为隐喻,表达了美好和善良在困境中的显现。荆棘林象征着世间的困苦和挑战,而优钵华则象征着美好和纯洁的心灵。诗中的意象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息,即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善良和美好,展示出内心的力量和光芒。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修行和提升的重要性的思考,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赞美了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传递了在困境中保持善良和美好的积极信息。这些思想内容在宋代的禅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后世的人们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 《义川公主挽词》

    弄玉吹箫后,湘灵鼓瑟时。月边丹桂落,风底白杨悲。杂珮分泉户,馀香出繐帷。夜台飞镜匣,偏共掩蛾眉。

  • 《和黄执礼六首》

    文才久合步蟾宫,未肯争搏九万风。剩欲论诗宗典乐,故应怜我隶司空。高山宛在绿琴里,白发从多清镜中。要识起予真赏意,圣门千古望龟蒙。

  • 《别吴荆溪》

    八载江湖甫召还,深言应又忤天颜。九重不见饥民色,只看先生两鬓间。

  • 《过金台天气顿热三首》

    日晒船篷四面炊,几时却得出船时。江西未到何须恨,且到三衢也自奇。

  • 《筹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 《磊落》

    磊落襟怀人不知,回头堪叹亦堪悲。杯残炙冷穷工部,齿豁头童老退。十事有九不如意,百年逾八欲何为。早知人世暗如漆,只合灶间食蛤蜊。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