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坏十方常住地,三钱使尽露尸骸。
罗山古佛虽灵验,未免将身一处理。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幷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爲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復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謚普觉。爲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着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衆等的偈颂编爲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爲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爲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爲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爲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是宋代释宗杲的作品。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幅古代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类兴衰和生命无常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鉴坏十方常住地,
三钱使尽露尸骸。
罗山古佛虽灵验,
未免将身一处理。
中文译文:
镜破了,十方世界的常住之地,
所有的财富耗尽,只剩下尸骸暴露。
尽管罗山的古佛有神奇的力量,
仍然难免将身体一并处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一种寓言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首先,诗中提到的"鉴"可以被理解为时间的鉴证,其破碎象征着世界的变化和人类的衰落。"十方常住地"指的是佛教中的世界,表达了对于人类社会的描述。随后,诗中描述了财富的枯竭,"三钱"指的是财富的尽头,将人们的尸骸暴露出来,暗示着一切物质财富都无法抵挡时间的摧残。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提到了"罗山古佛",罗山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圣地,古佛象征着超越尘世的神奇力量。然而,尽管有这种灵验的存在,人们仍然无法逃脱生命的局限。这种对于人类无常的思考,以及对于物质财富和超越尘世的力量的置疑,体现了佛家思想中对于生死和人世的深刻思索。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揭示了人类生命的无常和物质财富的虚幻。同时,通过对佛教元素的运用,表达了对于人类存在和超越的思考。这首诗词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寓意,给人们带来对于生命与物质的思考,引发读者的共鸣。
麦田下种稻田乾,秋尽江南亦未寒。水净风微船牵慢,莼花蕰草尽堪看。
蘋小蒲叶短,南湖春水生。子近湖边住,静境称高情。我为郡司马,散拙无所营。使君知性野,衙退任闲行。行携小榼出,逢花辄独倾。半酣到子舍,下马扣柴荆。何以引我步,绕篱竹万茎。何以醒我酒,吴音吟一声。须臾进野饭,饭稻茹芹英。白瓯青竹箸,俭洁无膻腥。欲去复裴回,夕鸦
问长江、几分秋色,三分浑在烟雨。何人折尽丝丝柳,此日送君南浦。帆且驻。试说著、羊裘钓雪今何许。鱼虾自舞。但一舸芦花,数声霜笛,鸥鹭自来去。年年事,流水朝朝暮暮。天涯长叹飘聚。衾寒不转钧天梦,楼外谁歌白紵。君莫诉。君试按、秦筝未必如钟吕。乡心最苦。算只有娟娟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老去居然懒出门,故乡零落暗消魂。岁寒道义唯松竹,伴我东溪沙水村。
新诗盈道路,清韵似敲金。调格江山峻,功夫日月深。蜀笺方入写,越客始消吟。后辈难知处,朝朝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