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指沧溟畔,来辞翠霭间。
程遥过凤阙,家近见牛山。
红叶飘行色,清溪照别颜。
蹇驴看上处,拄杖出柴关。
魏野(九六○~一○二○),字仲先,号草堂居士,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东都事略》卷一一八作蜀人)。一生不仕,居陕县东郊。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被荐徵召,力辞不赴。广交僧道隠者,与当时名流寇准、王旦等亦有诗赋往还。天禧三年(一○一九)十二月九日卒,年六十。卒后赠秘书省着作郎。有《草堂集》,生前已行于世。死后,其子魏闲总其诗重编爲《鉅鹿东观集》十卷。《宋史》卷四五七、《东都事略》卷一一八有传。 魏野诗,前十卷以一九二五年贵池刘氏影宋刊本《鉅鹿东观集》爲底本,校以宋绍定元年严陵郡斋刻本(残四~六卷,以明抄本配足,简称明抄配宋本,藏北京图书馆)、旧山楼藏清钞本(简称旧山楼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张蓉镜藏清钞本(简称张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章钰藏清钞本(简称章本)、宋筠录温忠翰校跋本(简称温校)、赵氏峭帆楼一九一四年刊本(简称赵本)、傅增湘批校本(简称傅校)、陈思辑《两宋名贤小集》(清初钞本,收《草堂集》三卷,简称草堂集本)等。另从《草堂集》、《全芳备祖》等书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高生归青社》是宋代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去指沧溟畔,来辞翠霭间。
程遥过凤阙,家近见牛山。
红叶飘行色,清溪照别颜。
蹇驴看上处,拄杖出柴关。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送别高生归青社的情景。高生离开了沧溟之畔,来向诗人告别,离开了青山翠绿的地方。程遥远地经过凤阙(指皇宫)回来,家乡靠近牛山。秋天红叶飘扬,映照着离别的颜色。清澈的溪水映照着离别者的容颜。骑着蹇驴的人看到了高生离开的地方,拄着拐杖走出了柴关(柴门)。
赏析:
《送高生归青社》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离别情景,表达了离情别绪和乡愁之情。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人物的行动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使诗词更具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首先,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沧溟之畔的指涉和翠霭之间的告别场景,烘托出离别的情感氛围。指涉沧溟,暗示远行的辞别,离开了青山翠绿的地方,而翠霭则象征着美好的家园和友情之地。
其次,诗中提到高生经过凤阙回来,突出了他的远行和归来,凤阙作为皇宫的象征,与平凡的家乡牛山形成对比,彰显了高生的身份和追求。同时,红叶飘行色和清溪照别颜,以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高生的离别之情,营造出深情与离愁的氛围。
最后,诗人以蹇驴和拄杖出柴关作为结尾,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意境。蹇驴是行走困难的驴子,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舍和困顿。而拄杖出柴关,则表达了诗人继续行走、追忆故人的决心。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和离别情景的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乡愁和归乡的向往。
出郭见落日,别君临古津。远程无野寺,宿处问何人。原色不分路,锡声遥隔尘。山阴到家节,犹及蕙兰春。
客里愁如积,朝来意亦欣。鸣阶无宿雨,度隙有归云。且免泥盈尺,犹祈岁十分。中原念淮浙,不忍话传闻。
午睡初醒缓注汤,一瓯清露沃诗肠。疑君昔日探蟾窟,犹带天边桂子香。
万里春风一札书,锦幢绣旆二难俱。殷红荔子武侯渡,深碧藕花房相湖。家庆盛於群玉府,身名荣过执金吾。人生信是团栾好,我亦归谋种芋区。
江雾霏霏作雪天,樽前醉倒不知寒。后堂桃杏春犹晚,试觅酥花子细看。
又扁舟东下,水树青圆,雨榴红薄。燕子愁多,在重重帘幕。杖屟山阴,而今休更问,月尖眉约。双杏盟寒,七香珠堕,歌尘飘泊。莫倚危阑,怨深黄竹,一鹤归来,乱峰飞落。笑色凌波,任雾抽烟邈。飘渺生香池冷,湘水外,片云如削。昨夜离人,游仙梦远,天风吹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