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船箫鼓出都时,万里惊鸥去不追。
却望尘沙应驻节,会逢山水即吟诗。
长鱼俎上通三印,新茗斋中试一旗。
只恐远方难久滞,莫愁风物不相宜。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送福建张比部》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画船箫鼓出都时,
万里惊鸥去不追。
却望尘沙应驻节,
会逢山水即吟诗。
长鱼俎上通三印,
新茗斋中试一旗。
只恐远方难久滞,
莫愁风物不相宜。
中文译文:
绘船箫鼓出都门时,
万里之遥惊起的鸥鸟已飞去不可追随。
回头望见尘沙似乎停留下来,
每到遇见美丽的山水就即刻吟咏诗篇。
长鱼摆在宴席上,表示通行三方印信,
新茶在茗斋中试喝一把茶。
只是担心远方困难久滞,
不要担心风物不适合。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福建张比部的送别之作,通过描绘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
诗的开头描述了画船、箫鼓声和离开都城的场景,暗示着送行之旅的开始。万里之遥的离别让诗人感到无法追随离去的鸥鸟,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诗人回头望见尘沙似乎停留下来,这里可以理解为离别后的背影,虽然离别已成定局,但心中仍希望友人能够在旅途中顺利平安。每次遇见美丽的山水景色,诗人都会即兴吟咏诗篇,展示了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长鱼摆在宴席上,表示了张比部担任重要职务,受到重用的意象。新茶在茗斋中被试品,象征着友人在新的岗位上进行考验。诗人表示担心友人在远方可能会遇到困难和阻滞,但同时也告诫友人不要担心,适应环境,不必忧虑风景不宜。
整首诗以离别之情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友人在远方工作的期望和关心。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寓意深远的诗意,展示了王安石的才华和情感。
庭松永昼啭春禽,天气初晴又半阴。惆怅此生多病恼,正看行乐独伤心。
东山残雨挂斜晖,野客巢由指翠微。别酒稍酣乘兴去,知君不羡白云归。
岁晏梁园密雪飞,出关犹忆弃繻时。属鞬正是從军乐,插羽那忧草檄迟。陪宴初筵挥玉柄,從游别墅聘金羁。祇因偏啖牛心炙,自此声名汉殿知。
菊谢东篱。问梅开未,先问南枝。两蕊三花,松边傍石,竹外临溪。尊前暗忆年时。算笛里、关情是伊。何逊风流,林逋标致,一二联诗。
主家宴新客,内屋深罗帷。贵戚金与史,长者陶与猗。美人间中坐,玉质缕金衣。歌声上碧落,不放青云飞。杯行白莲掌,酒饮黄桐脂。门下有书客,弹铗歌朝饥。
芙蓉峰下是乡邦,未许归帆溯浙江。天下文章宁有几,斗南人物恐无双。心期久与三乘契,笔力真能九鼎扛。投老著书浑不倦,颇闻中夜坐灯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