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父老送督邮,衣上泪痕犹未变。
今年吏民迎别乘,马前欢声挽不断。
梓州城中十万家,家家尽喜见君面。
以君乡里最相近,物态人情素谙练。
况复才力强且明,中理之的无漫箭。
从来府政号少事,今更得君愈清简。
太守李公词掖老,淘汰心源无滓澱。
时携宾从访山寺,惟以高谭侑清宴。
苍崖素壁多自书,是处新诗题欲遍。
君今到彼亦尔为,异日唱酬知几卷。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送冯允南倅梓》是宋代文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去年父老送督邮,衣上泪痕犹未变。
今年吏民迎别乘,马前欢声挽不断。
梓州城中十万家,家家尽喜见君面。
以君乡里最相近,物态人情素谙练。
况复才力强且明,中理之的无漫箭。
从来府政号少事,今更得君愈清简。
太守李公词掖老,淘汰心源无滓澱。
时携宾从访山寺,惟以高谭侑清宴。
苍崖素壁多自书,是处新诗题欲遍。
君今到彼亦尔为,异日唱酬知几卷。
诗意:
这首诗词是送别冯允南倅梓而写的。诗人回忆了去年人们送行督邮时的情景,衣服上的泪痕至今尚未消失。今年吏民们迎接冯允南倅梓离去,马前的欢声久久挽留不断。梓州城中的十万家人,家家都喜悦地见到了冯允南倅梓。冯允南倅梓与诗人的家乡非常相近,对这里的物态和人情都非常熟悉。冯允南倅梓的才干强大而明晰,处理问题像没有误差的箭矢一样准确。他一直以来管理府政都很少出错,而如今更是变得更加清廉简洁。太守李公是一位词章老成的官员,他清除掉了心中的杂质和浊气。有时他带着宾客去山寺访问,只为了享受高谭侑清的宴席。苍崖和素壁上多是他亲自题写的字句,这个地方他想要到处题写新的诗句。现在冯允南倅梓到达那里,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行事,在将来他们会一起创作许多卷册的诗词。
赏析:
这首诗词是文同以送别形式表达对冯允南倅梓的敬佩和不舍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去年送别和今年迎接的场景,展示了冯允南倅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梓州城的十万家人都喜悦地迎接他的到来,这显示了他与乡里人物态和人情的亲近和了解。诗人对冯允南倅梓的才干、清廉以及在府政中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赞赏。太守李公的形象则进一步凸显了冯允南倅梓的优秀之处,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共同追求。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冯允南倅梓在那个地方创作许多诗词的期待,以及他们在将来一起共同创作的愿景。整首诗词充满了对冯允南倅梓的赞美和祝福,展现了宋代时人们对才德出众的官员的崇敬和期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仙乡会应远,王事知何极。征传莫辞劳,玉峰聊一息。形骸已销散,心想都凝寂。真气自清虚,非关好松石。九仙皆积学,洞壑多遗迹。游子归去来,胡为但征役。
学无为,离尘俗。结草为庵山水绿。散诞无拘束。南山看过牛如玉。人牛且喜俱相熟。脱下蓑衣吹一曲。
桃花源上避秦人,岂料渔舟见此身。胡虏杀人掊玉帛,简编破椟委泥尘。谁施骨肉死生惠,只有皇天后土仁。可保斯文犹未坠,庙堂宜亦用儒臣。
疏烟明淡雨膏如。青入烧痕初。开到无言桃李,春事喜敷腴。随杖履,有琴书。酒盈壶。风前花下,睡起醒时,着我篮舆。
倚天无数玉巉岩,心觉庐山是雪山。未暇双林寻净侣,试招五老对苍颜。远游借问有何好,胜赏何曾容暂间。却恨此生云水脚,误随人去踏尘寰。
法度名儒奉束修,帝师礼数亦宜优。公卿股栗朱云剑,白首门生忍不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