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

顷余游巩洛,值子入天台。
当时群卿士,共羡出氛埃。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问子何为尔,言兴般若台。
虽将发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炽,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为嫌猜。
忽闻携锡杖,思向石桥回。
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
嘉辞遍入口,幸足息岩隈。

作者介绍

本卷作于皇祐五年(一○五三),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宛陵文集》自《和吴沖卿元会》始,原编卷一七;自《依韵和原甫省中松石画壁》始,原编卷一八;自《韩子华遗冰》始,原编卷三九;自《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始,原编卷四○。

作品评述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顷余游巩洛,值子入天台。
当时群卿士,共羡出氛埃。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问子何为尔,言兴般若台。
虽将发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炽,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为嫌猜。
忽闻携锡杖,思向石桥回。
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
嘉辞遍入口,幸足息岩隈。

诗意:
这首诗词是梅尧臣送别梵才吉上人归天台的作品。诗人在游历过巩洛之后,遇到了梵才吉上人前往天台的时候。当时朝廷中的群臣士人都羡慕他能远离尘嚣、出入名山。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梵才吉又回到人间,梅尧臣好奇地询问他的动机,梵才吉回答说要前往兴建般若台。梅尧臣表示,尽管自己才疏学浅,但般若智慧却存于何处呢?这种佛法已经流传久远,不是一杯海水所能增加的。他自称言辞也像火焰一样炽热,怎么能让万物变为灰烬呢?他认为要守持中道,怎能随意削弱才智?他告诫梵才吉不要怀疑他的言辞,以免引起猜疑。突然听到梵才吉提起携带着禅杖,思念着回到石桥,城市中的霞光和琪树的美景,使他的诗才更加璀璨。美好的告别词传遍每个人的耳畔,幸好能在这山岩的隐蔽处停歇。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梅尧臣对梵才吉上人离去的思念和对佛法智慧的思考。诗人以自己的言辞和才智来比喻佛法般若智慧的长久传承和不可轻视的力量。他强调自己要坚守中道,不随意削弱自己的才智和词辞的炽热,以此表达对佛法智慧和梵才吉上人的敬仰。最后,诗人描绘了梵才吉回到天台的场景,以及城市中的美景,强调了离别的美好和对美的追求。整首诗词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示了梅尧臣对佛法和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考。

  • 《舟中观雪呈李尧俞二首》

    孤渚凝寒睇,斜风看乱飘。已狂难自定,初泊不胜娇。白向水边断,轻来衣上消。更愁清梦觉,篷底听萧萧。

  • 《喜雨》

    昨宵榾榾车声喧,人情嗷嗷不得眠。今朝一雨忽大足,人声车声俱寂然。吁嗟血汗滴焦土,寸寸灌田亦良苦。天工作用瞬息间,百顷平畴如翠羽。须知造物心至公,远近高下皆一同。岂唯吾里俱有岁,一凉到骨恩无穷国。昊天昔道高难测,试听神龙驱霹雳。尔农一饱不自知,为尔哦诗歌帝力

  • 《悼杨梅》

    凡物从来遇合难,烂甜中故有微酸。自怜生晚空同姓,不得杨妃带笑看。

  • 《至老子庙应诏诗》

    虚无推驭辨。寥廓本乘蜺。三门临苦县。九井对灵溪盛丹须竹节。量药用力圭。石似临卭芋。芝如封禅泥。毻毛新鹄小。盘根古树低。野戍孤烟起。春山百鸟啼。路有三千别。途经七圣迷。唯当别关吏。直向流沙西。

  • 《送李致远安远簿二首》

    四海几青眼,五车今白头。信天投矮屋,觅地起岑楼。山迥风烟合,江平潦雾收。谁欤人物计,留取备枚邹。

  • 《浣溪沙》

    雁字鳞差印碧空。淡云萦缕媚遥峰。悠扬舒卷逐西风。烟锁绿杨深院静,花前寓意劝金钟。凤箫一曲月明中。

版权所有©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网站地图 辽ICP备17013433号-1